四月芳菲,走進昆明紅園寶玉綠化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數千株帶有上海農科院編碼的番茄苗排列得整整齊齊。2023年,該企業從上海農科院引入372個番茄新品種進行試種。結合東川獨特的氣候與土壤條件,歷經三輪嚴格篩選,2024年,20個適宜當地環境的品種脫穎而出;到了2025年,2個核心品種即將進入大規模推廣階段。
“在合作期間,我們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待試種成功,完成測產和病害檢測,并在農戶中推廣種植獲得市場認可后,才向科研機構購買知識產權。”公司負責人王正勇介紹,這種模式大大降低了企業的前期風險。目前,該企業還采用同樣的“先使用后付費”模式,與河南農科院合作推進白菜種子的研發與推廣種植。
經銷商訂購番茄苗。
昆明市東川區大力推行科技成果“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新模式,全力打破產學研之間的壁壘,讓科技成果快速從科研“書架”走向企業“貨架”。為加快科技成果落地,東川區構建了“政府搭臺+科研賦能+企業落地”的三位一體機制,通過“政研企”協同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進程。東川區工科信局結合東川的產業特色和農業優勢,積極推動區內企業與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尤其是在種業領域,聚焦科技成果轉化這一關鍵環節,成功爭取到2個省級專家工作站落戶東川,并獲得180萬元省級科技資金支持。科研單位免費將研發的新品種提供給區內企業試用,企業結合東川實際進行品種測試和適應性驗證,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在本地的轉化。同時,積極動員企業申報各類科技項目,2家企業分別獲得云南省鄉村振興產業關鍵技術集成示范項目和2024年云南省科技副總科技人才項目立項,共獲得200萬元補助資金。
基地負責人在試驗田里介紹番茄品種。
長期以來,科研機構科技成果難以落地、企業創新需求無法滿足的矛盾,嚴重制約著科技成果轉化。東川通過搭建“雙向匹配橋梁”,成功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在阿旺鎮的示范大棚內,上海農科院培育的番茄苗長勢良好。經測算,優選品種畝產提升18%,病害發生率降低20%,農戶每畝增收超2000元。通過“企業供種+農戶代種”模式,2個核心品種已在烏龍、阿旺兩鎮推廣3000余畝,帶動500余戶農民參與產業化種植。
烏龍鎮基地里試種的番茄苗長勢良好。
“先用后付”的創新轉化模式,如同一場及時雨,有效降低了企業的創新成本與風險,特別是為資金相對緊張的中小企業減輕了前期投入壓力,極大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東川區工業和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長鄧紹燕表示,下一步,以東川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為平臺,常態化征集各領域、各企業的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轉化需求,完善需求清單,加強與省市科技部門及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推動技術與企業需求精準匹配,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在東川落地轉化。(唐啟榮、廖漢美 文/圖)
來源:東川區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