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網紅薛小婉在社交平臺曬出法院判決書,直指韓安冉侵犯名譽權一案塵埃落定。這場持續五年的“互撕大戰”,以韓安冉公開道歉卻拒不承認“造謠”收場。一邊是“輸了官司還嘴硬”,一邊是“贏了判決仍被罵”,這場看似普通的糾紛,實則掀開了網紅圈“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態。
一、五年恩怨終落槌:從“姐妹情深”到法庭對峙
時間倒回2020年,韓安冉與薛小婉因直播帶貨合作頻繁互動,一度以“閨蜜”相稱。然而2023年11月,韓安冉在直播中突然爆料薛小婉“知三當三”,稱其“引導粉絲網暴自己”,矛盾徹底激化。薛小婉隨即曬出聊天記錄反擊,并起訴韓安冉侵犯名譽權。法院最終認定韓安冉“無證據證明薛小婉介入他人感情”,判決其刪除視頻并公開道歉。
然而,韓安冉的道歉聲明卻暗藏“文字游戲”:僅承認“侵犯名譽權”,強調“未捏造事實”,甚至暗示“真話不算誹謗”。薛小婉方則強硬回應:“若真心悔改,就該承認誹謗!”雙方粉絲為此掀起罵戰,超200萬網友參與站隊投票,43%支持韓安冉“敢說真話”,37%力挺薛小婉“維權到底”。
二、法律VS流量:網紅圈的“羅生門”邏輯
這場糾紛看似是名譽權之爭,實則暴露了網紅經濟的流量密碼。
道歉背后的生意經:韓安冉的道歉聲明發布于新品牌預售前,被質疑“借糾紛引流”;而薛小婉在勝訴后直播間銷售額增長190%,雙方被指“互撕式營銷”。
法律邊界的試探: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指出,即便爆料屬實,公開他人隱私仍可能侵權。北京互聯網法院數據顯示,2024年網紅名譽權糾紛案激增67%,最高賠償達500萬元。
人設反噬風險:韓安冉因“敢愛敢恨”人設掉粉80萬,而薛小婉則被部分網友嘲諷“小題大做”。
三、行業警示:當“吃瓜”變成法律課
這場鬧劇為網紅圈敲響三重警鐘:
言論不是免死金牌:MCN機構透露,如今簽約網紅需強制參加《網絡言行合規培訓》,違約金條款細化至單條微博。
流量與法律的博弈:網友沉迷“吃瓜”的同時,也掀起法律科普熱潮。有評論犀利指出:“流量狂歡下,真相和法律成了犧牲品。”
公眾情緒的撕裂:超半數網友認為“法院判了就該認”,但仍有粉絲堅持“法庭不判≠事實不存在”,折射出對“司法公正”與“網絡正義”的認知分歧。
結語:清朗網絡,需要“網紅”更需“網德”
薛小婉與韓安冉的五年糾葛,恰是網紅經濟野蠻生長的縮影。當道歉淪為流量工具,當法庭判決壓不住網絡罵戰,我們不得不思考:在追逐熱度的路上,網紅們是否已模糊了法律與道德的邊界?正如《網絡內容生態治理條例》專家所言:“流量不應成為踐踏法律的紅毯。”這場糾紛留給行業的啟示,遠比一場道歉更值得深思。
#薛小婉曬出起訴韓安冉的判決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