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曉慧(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分中心)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并對鄉村人才培育的具體路徑進行了部署,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需著力打造一支結構多元、梯次合理的人才隊伍,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以農業技術為抓手,夯實和壯大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設施農業等新技術形態深度滲透,正推動農業生產從經驗驅動向技術驅動加速轉型,對從業者的專業素質提出了跨領域、多層級、復合型的新要求。以農業機械技術為例,當前各類大中小型農機設備已在農村廣泛普及,無論是規?;洜I主體的大型農機作業,還是小農戶的小型農機應用,都需要系統的技術指導。開展農機操作技能培訓,既能培養掌握農業技術的專業人才,又能促進就近就業,是一舉多得的措施。同時,專業化培訓構建的職業發展通道,能夠增強農村人才的職業認同感與歸屬感,促進技術型人才在鄉村沉淀,實現技術進步與人才成長的良性互動。
二是以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開展為契機,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在綿延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中,廣大鄉村孕育了眾多與農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民間工藝大師,他們既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也是鄉村智慧的傳承者。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勞動力大規模轉移,這些能工巧匠在鄉村逐漸失去了傳承載體,面臨斷代困境。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鄉村傳統工藝正在煥發新生,如一些民族地區的蠟染、漆藝、根雕、刺繡等非遺產品的成功開發,為地區富民興村帶來了蓬勃生機。因此,可以此為契機,傳承創新傳統工藝,培育大國農匠。
三是以縣域職業學校為平臺,搭建產教聯合體,培養縣域特色專業人才。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在推動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縣域職業教育資源優勢,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產教融合體系,在當下及未來的鄉村具有廣闊前景。當前,各地已涌現出一批實踐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被譽為“中國辣條之鄉”的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結合當地辣條產業,在縣職業技術學校開設辣條專業班,系統培養全鏈條技術人才。此外,還有廣西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螺螄粉產業學院、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寶雞搟面皮產業學院等創新探索,既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匹配,培養了地方化的特色專業人才,又避免了鄉村人才外流,服務了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鄉村振興事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是通過選拔青年知識女性進入組織任職,扎實推進鄉村巾幗追夢人計劃和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當前,鄉村正處在現代化轉型的重要階段,其核心特征之一是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在村級治理層面,這一趨勢體現為治理事務的全方位數字化。然而,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面臨雙重現實困境。一方面,現有村干部群體因數字技能欠缺,難以適應新型治理要求;另一方面,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返鄉留鄉青年女性,在兼顧家庭之余,專業能力得不到有效發揮。針對這一現狀,部分地區正在積極探索選拔這些青年知識女性進入村級組織任職,由其主導推進治理數字化工作,從而推動村級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五是持續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著力完善縣域醫共體建設,重點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等弱勢群體的基本醫療需求。鄉村醫共體是指以縣級醫院為龍頭,整合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資源形成的協同服務體系。其模式主要包括: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然而,當前中西部山區鄉村醫生短缺問題較為突出,村級醫療人才匱乏,嚴重制約了基層首診功能的發揮。而繼續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將其納入鄉村醫共體建設任務中,利于盡可能實現醫療資源和技術優勢的最大化利用,從而持續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此外,針對農村留守老人慢性病管理需求,該計劃可通過定期上門巡診等方式,在為老人提供基礎醫療服務的同時,給予他們心理關懷,實現醫療照護與精神慰藉的雙重功效。
總之,大力培育鄉村人才,目的是把人才資源留在鄉村,進而將鄉村發展紅利留在鄉村。這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當越來越多的“新農人”“田秀才”扎根鄉土,以知識技術賦能產業振興,以創新理念重塑鄉村治理,就能夠有效構建起人才引領產業、產業支撐人才的動態平衡機制,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筑牢人力資源根基。
來源: 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