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獲得授權
消失的建筑
喚醒時代的記憶
今天不講設計,今天講故事。建筑,是凝固的歷史,也是時代的見證者。
它們承載著人類文明的記憶,卻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經歷著誕生、輝煌、衰敗與消逝。
有些建筑因政治決策而被拆除,有些因經濟困境而永遠停留在圖紙上,還有些則在自然的力量下悄然退場。
它們或許已經不在,但那些未完成的夢想、被抹去的輪廓、以及逐漸風化的殘垣,依然在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01
被拆除的建筑:
當文明在推土機前顫抖
"拆掉一座城,像挖去我的心。"梁思成這句痛徹心扉的話語,道出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城墻拆除時知識分子的集體悲鳴。
▲ 梁思成
這座始建于元代的城墻,歷經明清兩代的擴建,最終形成了周長24公里、高12米的宏偉城防體系。
城墻上的每一塊磚石都鐫刻著歷史的印記,城門樓更堪稱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
▲ 北京城樓老照片
然而,在1950年代的城市化浪潮中,這座見證了六個世紀風雨的城墻被認定為"阻礙城市發展的封建殘余"。
巨型的推土機和鏟車,轟隆隆駛過,曾固若金湯的城墻,曾巍峨而立的牌樓,在重性機械的沖撞下,碾壓下,頃刻間成為斷瓦殘垣,古老的城池,祖先的遺跡,就這樣灰飛煙滅。
▲ 北京老照片
“城墻上面,平均寬度約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薔薇一類的灌木,或鋪些草地,種植草花,再安放些園椅。
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的納涼游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
▲ 北京 城墻老照片
還有城樓角樓等可以辟為文化館或小型圖書館、博物館、茶點鋪;護城河可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p>
如今的我們可能無法想象,梁思成曾經計劃要把北京城墻變成一個長達39.75公里的環城立體公園,“而且這樣的環城立體公園,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 北京城墻老照片
盡管 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學者奔走呼吁,提出"城墻公園化"的改造方案,但終究未能阻擋拆除的命運。
到1969年修建地鐵時,城墻被徹底拆除,僅余幾處殘段作為"標本"留存。
▲ 立體環城公園構想
如今,站在二環路上,我們只能通過地面上特意鋪設的"城墻印記"來想象當年的盛況。
梁思成當年的預言已成現實:"五十年后,歷史將證明我是對的。"北京城墻的拆除,不僅讓一座城市失去了最具特色的輪廓線,更讓中華文明失去了一部立體的史書。
02
紙上烏托邦:
百年前的建筑奇跡
意大利建筑師安東尼奧·圣埃利亞因一系列極具預見性的未來城市建筑手繪而聞名。
1912年,他開始在米蘭進行建筑實踐,并參與了未來主義運動。他為烏托邦城市創作了許多富有想象力的繪圖和規劃。
1914年,一組名為“新城市”的手繪作品在“新趨勢派”組織的展覽中展出,圣埃利亞是該組織的成員之一。
▲ 未來城市圖紙
安東尼奧·圣埃利亞在《未來主義建筑宣言》中描繪未來城市的生活環境由大飯店、火車站、通崖大道、巨大港口、室內市場、燈火通明的游廊和筆直的馬路共同構成。
▲ 未來城市圖紙
未來主義城市各個角落都是喧鬧的、靈動的、活力十足的,未來主義住宅就像一臺龐大的機器,它將一種輕盈、實用、瞬時、迅捷的視覺感受與實用功能組合在一起。
這位在一戰前線中早逝的天才遺留下數百張圖紙,描繪出高度機械化和工業化城市的蓬勃景象,包括摩天大樓和立體交叉的道路,以未來學家的視角探索現代化進程。
▲ 未來城市圖紙
“新城市”的核心是對人類通過機械工程塑造更美好世界的能力抱持樂觀態度。
這座為"新城市"(Città Nuova)設計的未來主義建筑群,預言了現代大都市的垂直發展。
▲ 未來城市圖紙
多層交通系統、階梯式建筑和裸露的結構元素,影響了后來無數科幻電影的場景設計。
這些未建成的建筑如同一個個平行宇宙的入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建筑發展的其他可能性。
它們提醒我們:建筑不僅是關于"是什么",更是關于"可能是什么"。
正如雷姆·庫哈斯在《癲狂的紐約》中所言:"有時候,最偉大的建筑就是那些未能建成的建筑,因為它們永遠保持著純粹的可能性。"
03
自然消亡的建筑:
大海中的鋼鐵廢墟
在日本長崎港外20公里的海面上,漂浮著一座形似軍艦的灰色島嶼——端島(はしま),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軍艦島"。
▲ 軍艦島
這座僅有6.3公頃(約9個足球場大?。┑娜斯u,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日本工業革命最狂熱的象征。
▲ 軍艦島歷史照片
然而,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它在1974年被一夜遺棄,成為一座被時間凍結的廢墟。
如今,軍艦島靜靜地矗立在東海的風浪中,混凝土建筑逐漸剝落,鋼鐵骨架銹蝕坍塌,仿佛在無聲地訴說一個關于繁榮與衰落的寓言。
▲ 軍艦島
軍艦島原本只是一塊裸露的礁石,但在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發現其海底蘊藏豐富的高品質煤炭。
1890年,三菱公司買下這座島,開始填海造陸,將其擴建為煤炭開采基地。
1974年1月15日,隨著日本能源政策轉向石油,三菱宣布關閉軍艦島的煤礦。短短三個月內,所有居民撤離,留下完整的城市空殼。
▲ 軍艦島
失去維護的軍艦島迅速被自然吞噬, 海風中的鹽分腐蝕鋼筋,建筑像被啃食的餅干般層層剝落。
▲ 軍艦島
蒲公英和雜草從裂縫中鉆出,攀附在墻壁上的藤蔓如同綠色的血管。 2005年的一場臺風掀翻了碼頭和部分外墻,讓島嶼更加破敗。
▲ 軍艦島
2009年,軍艦島部分開放觀光;2015年,它作為"明治工業革命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引發巨大爭議——韓國抗議其掩蓋了強征勞工的歷史。
歷史不容更改,真相不容違背。 如今,軍艦島正面臨新的抉擇:日本官方解說淡化強制勞工歷史,而幸存者團體要求立碑紀念。
▲ 軍艦島
保護還是自然消亡?加固建筑會削弱其廢墟美學,但放任不管可能導致完全坍塌。
它的崛起、繁榮與廢棄,濃縮了工業文明的整個生命周期。
▲ 軍艦島
當游客站在搖晃的觀光船上仰望那些黑洞般的窗口時,或許會思考:我們今天建造的超級都市,是否有一天也會成為后世的軍艦島?
結語
消失的建筑,無論是被人為拆除、未能建成,還是被自然回收,都在提醒我們:建筑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的物質存在,更在于它所承載的記憶、夢想與教訓。
或許,真正的建筑遺產,不在于是否仍矗立在大地上,而在于它是否仍在我們的文化記憶中呼吸。
當我們學會尊重那些已經消失的建筑,我們才能更謹慎地對待今天仍在生長的城市。
正如詩人謝默斯·希尼所言:"我們建造,不是為了永恒,而是為了在時間中留下印記。"那些消失的建筑,正是最深沉的印記。
資料引述:
1.《梁思成:能挽救千年的建筑,卻沒能救下老北京城,飲恨終生》
2.《北京的老城墻:梁思成的眼淚 》
3.《展覽講座丨今之視昔——意大利未來主義建筑展》
4.《百張圖片,回顧設計史上的烏托邦方案》
5.《端島:穿越日本現代化歷程中廢棄的軍艦島》
6.《日本軍艦島,一座廢棄的無人島,現在是熱門觀光地,島上廢墟遍地 》
編輯王梓宇
責編楊卓航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匠山行記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