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開盒掛人”嗎?它是一種新式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挖掘、搜集個人隱私信息,包括個人照片、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等敏感信息,然后將這些內容在網絡上公開發布。
這些“開盒者”從哪獲取了個人信息?是如何對受害者進行網暴的?一起來看。
粉絲間攻擊謾罵
虛擬主播被“開盒”
2023年開始,受害者小雨的個人隱私信息包括身份證、個人電話、家庭住址、社交賬號等被放到網上傳播,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對個人的惡意造謠。
這極大影響了小雨的生活,她不間斷收到陌生電話和短信,還有陌生好友的添加信息。“因為被‘開盒’,我已經封鎖了基本所有的社交App,無法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有一段時間靠吃抗抑郁的藥物維持生活。”
小雨之所以被“開盒”,和她的職業相關。她是一位配音演員,演繹虛擬偶像團體中的一名成員。這個團體共三名成員,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粉絲。粉絲之間的攻擊和謾罵使她成為被“開盒”的對象。
檢察院工作人員介紹,在虛擬人物IP之間,公司會分配一些戲份跟腳本,進行相應的流量傾斜。“有粉絲不滿公司把流量傾斜到團體的其他成員身上,就有可能去攻擊其背后的主播。”
本案中,兩名被告人趙某和成某某是該虛擬偶像團體中另一名成員的粉絲。當他們發現網絡上有人攻擊或謾罵自己喜歡的虛擬主播時,決定采取行動進行反擊。
檢察院工作人員介紹,被告人趙某和成某某首先在境外的社交媒體網站上建立了一個聊天群組,并擔任這個群組的管理員。隨后,他們非法購買了包括小雨在內的一些公民個人信息,發布在這個群組里。
不僅曝光隱私還惡意造謠
誘導網暴
小雨除了照片、電話號碼等資料被公之于眾,平時的行蹤軌跡,甚至到醫院就醫的時間、科室都被“開盒”了。檢察院工作人員介紹,小雨去醫院就診時被人跟蹤了,她在醫院當中看了哪個專家、幾點幾分到達了醫院等都同步到了被告人的微信群組當中。
而且,這些信息并不單單是被曝光出來這么簡單。兩名被告人還會在原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惡意篡改、加工,或是添加一些不堪的話語,造謠并引導網友對當事人進行網暴。
小雨所在公司的工作人員透露,自從她的行蹤信息被公開后,一些網友還會在線下對小雨進行跟蹤,在她下班后尾隨,并拍攝照片,隨后將這些照片再次發布在網上,進一步煽動更多的網絡暴力行為。
甚至有人給小雨發短信、打電話轟炸,去她和她父母家門口潑油漆。
檢察官介紹,經歷了線上和線下雙重暴力后,被害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一些被“開盒”的人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癥,身心健康遭受了嚴重損害。本案中的兩個虛擬主播就因此患上了抑郁癥。
短短幾個月
三千多人被“開盒”
檢察官介紹,趙某和成某某不僅對多名虛擬主播進行了“開盒”,還把這些主播的公司同事、家人朋友的個人信息曝光。如果這些被“開盒”主播的粉絲站出來反抗,這些粉絲、粉絲的家人朋友等都將成為趙、成二人“開盒”的對象。
據統計,短短幾個月,被趙某、成某某“開盒”的受害者多達三千余人。這些聊天群組中有超過三萬名群成員,他們對虛擬人物IP都有一定仇恨,相應地,這些隱私信息也被群成員擴散到其他平臺上。
檢察院工作人員介紹,本案兩個嫌疑人到案后,經訊問,其中一名是在讀博士,另一名是大三學生。這名博士是網絡信息工程專業,主攻網絡安全。
那么,趙某和成某某是如何獲取這么多被害人的個人信息的呢?
據介紹,大量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之后,被傳到境外的社工庫上,犯罪嫌疑人在社工庫里檢索了大量公民個人信息,比如住址、身份證號、就業信息、酒店住宿信息等。
“開盒掛人”構成何種罪名?
2024年8月12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以被告人趙某、成某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趙某、成某某伙同境外人員,設立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通訊群組,發布有關違法犯罪的信息,群組成員賬號數累計達到了3萬以上,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應予懲處。
2025年3月19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宣判。被告人趙某、成某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均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罰金人民幣一萬元。
法學專家提到,“開盒掛人”的行為會因具體實施方式的不同,涉及多種不同的罪名,比如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尋釁滋事罪、侮辱誹謗罪。
未成年不是擋箭牌“開盒”也要擔責
法學專家提到,在許多“開盒”事件中不乏未成年人的身影。未成年人參與“開盒”行為,是否需要擔責?
法學專家表示,在我國刑法上,尋釁滋事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侮辱誹謗罪的刑事責任年齡是16周歲。如果不滿16周歲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進行專門的矯治教育。
參與網暴 也會被追究法律責任
法學專家提到,在“開盒掛人”案件中,那些轉發、評論或進一步擴散相關信息的人,同樣可能面臨法律的追究。
如果線上辱罵、線下跟蹤騷擾的這種行為非常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有可能構成尋釁滋事罪。如果泄露的被害人信息數量非常多,也有可能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平臺發現“開盒”行為 要采取措施制止
法學專家指出,我國的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均對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信息合法性的監管義務作出了明確要求。因此,互聯網平臺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巡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人“開盒”,就要采取必要措施。
個人信息被“開盒”
應如何應對?
法學專家表示,首先應第一時間向互聯網平臺舉報,同時權利人可以向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12377)舉報,或到公安機關報案。
除了被“開盒”時有效應對,專家提示,平時應該注意個人信息的保護,尤其是做好個人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定期管理社交賬戶個人信息,在社交活動中避免泄露隱私信息。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綜合《法治在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