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有時候就像個調皮又愛搞神秘的家伙,總不按常理出牌。你瞧,有人老是咳嗽不停,時不時還發個燒,第一反應往往是 “哎呀,換季了,肯定是感冒了”,隨便吃點藥就敷衍過去。還有人胸口莫名疼痛,肩膀也跟著發酸,就覺得是晚上睡覺落枕了,或者是不小心著涼了。可誰能想到,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毛病,背后可能隱藏著天大的危機。身體才不會直白地跟你說 “嘿,小心,你可能得肺癌了”,它總是讓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小癥狀,悄無聲息地慢慢潛伏著,等哪天突然爆發,病情可能已經到了進展期,讓人措手不及。
肺癌這病魔可不管你是誰,也不講什么道理,它就像個無差別攻擊的 “殺手”,不抽煙的人照樣可能被它盯上,年輕人也并非能置身事外,哪怕家族里沒有肺癌病史,也不能保證自己絕對安全。而且肺癌常見的那些表現,都長得太 “普通” 了,簡直就是偽裝高手,一不留神就從你的眼皮子底下溜過去,被徹底忽略。
咱們先來說說發燒這事兒。發燒在生活中太常見了,很多人一發燒,腦袋里第一個念頭就是感冒作祟,順手就從藥箱里拿出兩片退燒藥,想著吃了就萬事大吉,根本不會往別的方向去想。但你知道嗎?肺部要是出了狀況,同樣會讓身體發起燒來。尤其是當腫瘤在肺里像個偷偷長大的 “小惡魔”,局部組織就容易出現壞死、感染的情況,這個時候,低熱就會像個甩不掉的小尾巴,反復找上門來。
據研究統計,在那些確診為肺癌的患者當中,差不多有 17% 的人在早期就已經出現了發熱的癥狀。可大多數人根本沒把這當回事,完全沒往肺癌那方面聯想。就拿一位 40 歲左右的男性來說,他連續兩個月都被低燒糾纏,每天晚上體溫就蹭蹭地升到 38℃左右,可奇怪的是,一到白天體溫又降了下去。他既不咳嗽,呼吸也順暢,連胸悶的感覺都沒有。結果在一次體檢中,醫生意外發現他的肺部有陰影,進一步檢查后,確診為肺腺癌,而且已經到了三期。這結果簡直如同一記晴天霹靂,讓人難以接受。所以啊,發燒可不只是感染的專利,腫瘤同樣能讓身體的溫度 “失控”。特別是癌細胞釋放出的某些細胞因子,會像個搗亂分子,引起免疫系統的強烈反應,進而刺激下丘腦來調節體溫。要是老是莫名其妙地發燒,可別只盯著感冒這一種可能,一定要深入檢查,說不定背后藏著更大的危機。
再講講杵狀指,這個詞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挺陌生的,但其實用肉眼就能輕松識別。想象一下,手指頭的末端突然腫了起來,就好像一個個小鼓槌,指甲也不安分地往上翹,看起來發亮,圓滾滾的,特別顯眼。有些人看到自己手指變成這樣,還以為是缺鈣,或者是天天敲鍵盤敲太多導致的。可實際上,杵狀指的背后常常隱藏著嚴重的疾病。它的形成和體內缺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旦肺功能下降,血液里的氧氣含量就會長期處于不足的狀態,這時候末梢血管就會像失控了一樣異常增生,結果就是手指頭 “腫脹變形”,變成了杵狀指的模樣。
在肺癌影響呼吸功能的過程中,就特別容易觸發杵狀指這種表現。尤其是小細胞肺癌,或者腫瘤長在肺門附近的情況,更容易造成慢性缺氧,從而引發杵狀指。2013 年,《胸外科學年鑒》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收集了 178 名肺癌患者的資料,結果發現其中大概有 12.4% 的人有杵狀指的癥狀。而在作為對照的健康人群里,出現杵狀指的比例還不到 1%。更讓人擔憂的是,杵狀指一旦出現,往往不會自己消失。這就好比一個危險的信號,一旦亮起,你就得警惕,是不是有什么嚴重的疾病在背后悄悄盯著你。
胸痛、肩痛,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要是勞累過度,或者天氣突然變化,肩膀和脖子就會酸得厲害,這時候大家第一個想法就是去按摩店按一按,或者找個地方拔拔罐,緩解一下酸痛。可肺癌引起的疼痛,和普通的肌肉酸痛、皮膚表面痛完全不一樣。它是那種隱隱約約的 “鈍痛”,按壓的時候會有明顯的痛感,還會有一種被牽拉的感覺,而且這種疼痛在夜里常常會變得更加明顯。
這種痛感的產生,很可能是腫瘤在搗亂。腫瘤可能壓迫到了胸膜,或者侵犯了周圍的神經組織,比如肩胛神經、肋間神經等。尤其是當腫瘤出現在肺尖部的時候,還容易發展成一種叫 Pancoast 綜合征的病癥。得了這種病,疼痛會像一條無形的線,從肩膀開始,一路放射到臂膀,甚至連手指都會變得麻木。曾經有一位深圳的女司機,因為常年開車,坐姿不太正確,肩膀時不時就會疼痛。她一直以為自己是得了肩周炎,也沒太在意,就這樣拖了半年。直到有一天實在疼得受不了了,去醫院拍了片子,這才發現肺尖上長了腫瘤,而且腫瘤已經侵襲了胸膜,情況非常嚴重,連手術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啊,如果疼痛的位置比較特殊,兩邊不對稱,而且和姿勢沒什么關系,不管怎么調整姿勢都疼,那可一定要提高警惕,說不定這就是身體在向你發出的求救信號。
說到痰中帶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 “是不是得了肺結核啊?” 這也難怪,痰血確實是一個容易讓人混淆的癥狀。在肺癌患者當中,痰中帶血的情況并不少見,尤其是中央型肺癌患者。腫瘤長在大氣道里,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哪怕只是輕輕咳嗽一下,都有可能撕裂局部的血管,導致出血。不過這種出血通常不是大口大口地咳血,而是痰里帶著一絲一絲的血絲,顏色偏向暗紅,夾雜在黏稠的痰液里,不太容易被發現。
關鍵問題是,很多人對痰中帶血不夠重視。一看血絲不多,就覺得是嗓子不小心破了,或者是天氣太干燥的緣故。北京協和醫院做過一個統計,在確診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里,有 32% 的人在早期都出現過痰血的癥狀。但讓人惋惜的是,其中超過 60% 的人都以為自己是上火了,或者是得了咽炎,根本沒有主動去做肺部檢查。這就好比是錯過了發現疾病的最佳時機。所以,如果痰血持續出現,哪怕每次的出血量不大,也絕對不能掉以輕心。這可能是肺里的某個地方受了傷,正在拼命地提醒你:身體里面出事了,趕緊重視起來。
接下來,咱們要說一個聽起來有點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兒 —— 肺癌和腸道菌群居然還有關系。肺和腸,一個在胸腔,一個在腹腔,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可實際上,在免疫系統這個大舞臺上,它們倆就像兩個有著密切聯系的 “演員”,一直在互相 “對話”。腸道就像是一個免疫信號的 “加工廠”,在這里,諸多免疫信號分子被激活。這些信號分子就像一群傳遞消息的小信使,通過血液循環,把腸道的免疫信息傳遞到全身各個地方,包括肺部,從而影響肺部的免疫狀態。
2017 年,《自然 - 免疫》雜志發表了一項跨國研究成果。研究發現,要是腸道里某些益生菌缺失了,肺部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就會像被攻破的城墻,出現漏洞,變得脆弱不堪,外界的致癌物就更容易趁機入侵。特別是在身體對抗腫瘤的過程中,有兩類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就是 Bacteroides 屬和 Akkermansia muciniphila。這兩類菌就像身體里的 “免疫指揮官”,能夠明顯調控 T 細胞的活性。一旦它們的數量下降,T 細胞的 “戰斗力” 就會大打折扣,肺部發生癌變的可能性也就更容易增加。
這可不是憑空捏造的說法,有一個真實的案例可以證明。有一位 56 歲的男性,他從不抽煙,卻被診斷出患有肺癌早期。醫生在對他的腸道菌群進行檢查時,發現他的腸道菌群嚴重失衡,益生菌的比例低得可憐,而嗜熱型梭菌屬的數量卻異常高。研究人員為了進一步探究,把這種菌群 “移植” 到實驗鼠身上。結果讓人震驚,這些實驗鼠在暴露于致癌顆粒物后,比那些腸道菌群正常的老鼠更快地形成了肺部結節。這個案例清楚地表明,腸道的健康狀態,很可能真的會對肺的抗癌能力產生重要影響。
還有一個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點,那就是長期慢性失眠的人,患肺癌的風險也會升高。可別小瞧了睡眠,當我們進入夢鄉的時候,身體就像一個忙碌的大工廠,正在進行大規模的 “維修” 工作。免疫細胞的清除功能、突變細胞的監控機制、DNA 修復系統等,大多數都在夜里最為活躍,它們就像一群勤勞的工人,努力維持著身體的健康。
2015 年,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團隊對 5 萬名成年人進行了長達 12 年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每晚平均睡眠時間低于 5 小時的人,患肺癌的風險比每晚睡夠 7 小時的人高出了 1.6 倍。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睡眠過少會導致褪黑素的分泌量降低。褪黑素可是個厲害的角色,在免疫調節和腫瘤抑制方面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就像身體的 “夜間守護神”。一旦這個 “守護神” 的力量減弱,肺部組織在面對污染物、煙塵、微粒等有害物質時,防御能力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直線下滑,腫瘤也就更容易趁虛而入,在肺部扎根生長。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一個人真的出現了反復發燒、杵狀指、胸痛肩痛、痰中帶血這些表現,而且影像學檢查也提示肺部有結節,這時候該不該馬上做穿刺活檢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