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
一些高檔餐廳的老板們頭疼不已。
倒不是因為食材不夠新鮮,
也不是因為大廚不夠專業,
而是因為他們正遭遇一場
前所未有的“敲詐”風暴!
在黃浦區一家商場里,陳老板和妻子經營著一家日料店。為了這家店,陳老板夫妻倆已經張羅了一個多月,可這開業沒幾天,夫妻倆在2024年12月16日這天晚上,接到了一通始料未及的電話。
打來電話的,就是陳老板口中的這位大佬。此人自稱幾個小時前在陳老板經營的日料店里,宴請兩個朋友吃了海鮮大餐。但到家后,他才聽宴請的朋友說吃到了毛發,所以在某點評APP上寫下了差評。
自報姓氏的顧客、確有其事的消費、鐵證如山的差評,面對這撲面而來的突發狀況,陳老板夫妻倆的第一反應便是息事寧人。于是,他們馬上按照對方的要求添加了微信,接連向對方提供的兩個支付寶收款碼里轉賬了兩筆錢。
既然是同一人索賠,為什么會發來不同的收款碼呢?此時的陳老板夫妻倆壓根沒想那么多,他們一心只想盡快解決事端。然而即便這樣,對方猶如無底洞般的胃口還是沒能得到滿足,還在獅子大開口索要更多的錢。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陳老板夫妻倆發現,給自己店里寫差評的人,竟然是一個同樣經營日料生意的店主,而且店就開在附近。想到自己剛開店,就面臨同行惡性競爭,而且還被敲詐勒索那么多錢,陳老板夫妻倆二話沒說,一收工就立即趕到派出所報了警。
通過工作,民警很快找到了寫下差評的那個店主。但讓人詫異的是,這名店主表示,自己確實寫下了差評,但要說他后來為此電話陳老板,反復要求索賠,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顯然,在這起看似食品安全糾紛的背后有著巨大的貓膩:有人竟然冒充顧客,打著正當索賠的幌子,實則干著詐騙和敲詐勒索的犯罪勾當。而且在全國范圍內對相似作案手法串并梳理,民警很快發現,在全國各地就發生了15起類似案件,遍布江浙滬、甚至重慶、湖南等地。
民警對多起案件涉及的所有收款碼的資金流水分析發現,這些收款人在收到錢后,都會在很快時間里全部轉賬給一個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微信賬號的實名認證人,年僅22歲的柳某。
2025年1月16日下午3點多,躲在幕后的犯罪嫌疑人柳某在他位于云南省的落腳點最終落網,而另外多名提供收款碼的涉案人員也被警方順利找到。
事實上,這些收款人有些是柳某的朋友,有些只是他日常消費過的商戶店主,他們之所以提供收款碼,純粹是出于好心。而犯罪嫌疑人柳某沒有正當工作,也從沒有想過去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總是指望走上捷徑、一夜暴富,他頻頻在點評平臺上物色全國一線城市的貴價餐廳,并將其作為下手目標。
不少消費者為了證明自己就餐的體驗確實不佳,在平臺上寫差評時會將自己的身份信息和消費收據等分享上網,而平臺也沒有對這些細節加以處理,因此獲取到信息的柳某,便能輕易地將自己成功包裝成消費的顧客,隨后再用套話的方式以假亂真,給老板們制造了無盡的煩惱。
目前,犯罪嫌疑人柳某因涉嫌敲詐勒索罪,已被黃浦區人民檢察院依法批準逮捕。
來源:新民晚報、警民直通車-上海、案件聚焦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