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農歷的三月十七,老話一直有“三月怕十七”,那么三月十七到底是什么日子呢?從萬年歷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三月十七,這一天不僅是玄武日、收日,還是干支歷的癸丑日,多重特殊時間節點疊加,使得三月十七在老輩人眼中格外重要。
農歷三月十七在傳統歷法中有啥說法?
這天是玄武日,在四象信仰中,玄武代表北方,主水,象征冬季和雨水。三月正值春耕關鍵期,雨水對農作物生長至關重要。
此外,這天還是收日,古代擇日學說中的"十二建除"之一,收日宜收斂、收藏,不宜開展新事務。明代《農家月令》記載"收日不伐新竹",體現了對自然生機的敬畏。
此外,這天還是癸丑日,干支歷中,癸為天干第十,屬陰水;丑為地支第二,屬陰土,象征蓄水之土。水土相合,與農耕文化息息相關。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這一天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系,而且是水的力量比較強大的時候,水的力量強,就容易帶來降雨,從而有利于作物的一個豐收,反之,這天的時候,如果雨水比較少,或者是艷陽高照,那么就可能造成后續莊稼的歉收。甚至造成春旱的情況出現,這個也是人們比較害怕的事情。
明日是農歷的三月十七,農諺是咋說的呢?
農諺一:三月十七晴,干旱定難收
這句農諺的意思就是,若三月十七晴天,預示夏季可能干旱,影響農作物生長。這與谷雨時節需雨水的農事需求直接相關。同時也是在提醒我們,當水的力量比較強的時候,反而是晴天,那么也就說火的力量壓制了水的力量。
這樣一來的話,就容易出現春旱的一個情況,而此時又是作物最需要水的時候,因此,就容易讓人擔憂后續的天氣情況。
農諺二:三月十七動了流,夏秋兩季必定收"
這句農諺的意思也比較的直白,如果是農歷的三月十七,若這天下雨,則預示豐收。這也體現了"雨生百谷"的傳統認知。春季本身就是需要雨水,尤其是像玄武這樣的日子,更是要注意天氣的一個變化。
農諺三: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
三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天氣變化對農事影響重大。人們認為這些天的天氣情況,會直接影響到后續的一個豐收,明日剛好是三月十七,這個日子也是最容易出現變化的日子,在這種日子當中,就怕出現大晴天,從而影響到最終的一個收成。
筆者認為,雖然現代氣象科學發達,但這些基于長期觀察的農諺仍可作為輔助參考,
農歷三月十七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其豐富的內涵既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也體現了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這些傳統,既不過度迷信,也不全盤否定,而是從中汲取有益的生活智慧和生態理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