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李佳琪
編輯|苗正卿
題圖|視覺中國
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雙品牌戰略,如今卻成了拖累呷哺呷哺集團的枷鎖。
2024年火鍋市場價格戰白熱化。客單價同比下降14%至59元,30元以下套餐占比提升2%。行業數據顯示,50-70元價格帶成為競爭最激烈區間,占比達45%,而100元以上市場份額萎縮至7%。
此外,全國小火鍋門店超5萬家,其中20~40元價格段占比最大,超30%。海底撈推出旋轉自助式的一人食小火鍋“沸派·甄鮮小火鍋”,主打人均30元+,多個老牌快餐品牌也在搶占小火鍋賽道。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湊湊的123.5元客單價顯得越發格格不入。創始人賀光啟曾試圖通過漲價和子品牌布局進軍高端市場,撕掉平價標簽。但現實似乎給出了相反的答案。
呷哺呷哺集團近日發布的2024年財報猶如一記重錘,敲碎了資本市場最后的幻想。全年營收47.55億元,同比下滑19.65%,凈虧損擴大至4.01億元,這已經是其連續第四年虧損,累計虧損超12億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股價自2021年高點26.9港元跌至0.81港元/股,不足1港元,觸發港交所退市預警。市值僅剩8.8億港元,較2018年巔峰期蒸發超90%。(截止到4月11日,呷哺呷哺股價0.66港元/股,總市值7.17億港元)。
枷鎖
一人食小火鍋仍站在風口上,但其開創者呷哺呷哺卻飛不起來了。
2024年,呷哺呷哺一口氣關閉了138家呷哺呷哺門店和73家湊湊門店,相當于每三天就有一家門店消失。關店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門店多位于不符合品牌“高性價比”定位的區域。
財報顯示,集團主品牌呷哺呷哺收入26.29億元,同比下滑13.06%,客單價從62.2元降至54.8元,翻座率從2.6次降至2.5次;高端品牌湊湊收入19.48億元,同比下滑26%,客單價從142.3元降至123.5元,但仍高于多位競爭對手。翻座率也從2.0次跌至1.6次。更諷刺的是,湊湊凈虧損為3.53億元,幾乎吞噬了集團全部利潤。
核心品牌雙線失守之外,其2022年推出的客單價高達250元的燒肉品牌“趁燒”,隨著2024年上海最后一家門店的關閉,3年百店目標化為泡影,財報中也已“查無此人”。
這場戰略潰敗的根源,在于對消費趨勢的誤判。呷哺呷哺一直在高端化與平民化之間反復橫跳,導致品牌形象嚴重割裂。
2016年,創始人賀光啟宣布呷哺呷哺由快餐向輕正餐轉型,要推進呷哺呷哺餐廳2.0升級,意在打造"火鍋界中的星巴克",客單價也隨之一路飆升。年報顯示,2017年-2020年,呷哺呷哺客單價從48.4元漲至62.3元。
然而到了2024年5月,呷哺呷哺又高調宣布降價,套餐價格全面下調,單人套餐價格最高下調8元,整體價格降低幅度在10%上下。消費者戲謔道:“呷哺呷哺就像一個追著潮流跑的中年人,永遠慢半拍。”
而第二品牌湊湊如今收獲到的,也只剩下“環境精致但性價比低,分量少,菜品多停留在造型創新,缺乏實質的食材升級,服務響應遲緩、場景創新盲目”等市場和消費者評價。
湊湊曾意圖通過“火鍋+奶茶”的組合吸引年輕客群,但獨立運營的“茶米茶”定價24-30元,直接對標喜茶、奈雪,但產品創新滯后。當茶飲賽道在產品上新等維度卷出新高度時,茶米茶仍停留在“新中式人文茶館”的抽象概念。此外,火鍋與茶飲的場景沖突加劇——消費者反饋“吃完火鍋身上都是味,根本不想喝茶”,這種強行縫合的模式并未被市場接受。
湊湊的問題源于高端定位與消費降級趨勢的錯配,疊加運營效率低下、市場競爭加劇及內部管理缺陷。盡管集團試圖通過降價和調整開店策略挽救,但品牌形象受損和消費者信任流失已成關鍵掣肘。
湊湊的困境也折射出中高端餐飲在消費降級時代的集體焦慮。當高端淪為價格標簽、創新變成盲目跟風,品牌終將失去核心競爭力。未來,湊湊若不能在產品力、成本控制和場景適配性上實現突破,其“火鍋界星巴克”的夢想或將徹底破滅。
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對虎嗅表示:呷哺呷哺及湊湊業績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戰略失誤與市場適應不力。呷哺呷哺在追求高端化轉型過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性價比優勢,同時服務質量下滑及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影響了消費者體驗。湊湊雖定位高端,但面對消費降級的市場趨勢,其高客單價難以吸引足夠客流,加之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自身經營策略的不夠靈活,導致連續虧損,門店數量縮減,整體表現低迷。公司需在品牌定位、服務質量和市場策略上做出有效調整,才能重拾增長動力。
生死時速的火鍋江湖
財報現實,呷哺呷哺在2025年計劃新開95家呷哺呷哺門店,目標翻座率3倍以上,試圖在核心城市的機場、高鐵站等流量樞紐重獲生機。
但其重獲生機的難度正在進一步加大。首先是高端與平價市場的雙向擠壓:2024年火鍋行業超30萬家門店倒閉,但高端品牌(如撈王)和平價品牌(如海底撈副牌“嗨撈”)逆勢增長。湊湊客單價123.5元處于尷尬中間地帶,既無法與人均50元的小火鍋競爭,又難以比肩人均150元以上的高端品牌。
此外,行業頭部品牌紛紛試圖通過差異化策略實現增長。海底撈通過啄木鳥計劃、紅石榴計劃等優化門店、拓展業務,2024年營收427.5億元,實現47億元凈利潤,翻臺率回升至4次/天。巴奴毛肚火鍋聚焦爆款,綜合凈利潤率為9%,平均翻臺率約為3.7次。新興品牌如郭如花菜市火鍋以現切食材和55元客單價快速崛起。
火鍋行業也正經歷著劇烈的新陳代謝。《火鍋產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全國火鍋市場規模達6175億元,同比增長5.6%,預計2025年將達6500億元。火鍋熱度持續攀升,抖音搜索指數和微信指數顯著提升,門店數量增長,但企業存量有所下滑,連鎖化率逐步提升至25%以上,50家以上連鎖品牌占比擴大。
消費端的變化更加殘酷。Z世代消費者對情緒價值的追求超過了對口味的執著,山野火鍋、地攤火鍋等新場景爆發式增長。呷哺呷哺引以為傲的會員體系,在抖音直播、外賣平臺的沖擊下顯得蒼白無力。盡管集團擁有4200萬會員,但復購率并不樂觀。
面對困局,呷哺呷哺也嘗試過改革。曾嘗試將湊湊下沉至二三線城市,但高客單價與下沉市場消費力不匹配,最終被迫收縮戰線,聚焦一線城市優質商場。雖也曾嘗試降價和推出學生優惠套餐,但消費者對高價策略的負面印象已經根深蒂固,短期內難以扭轉頹勢。哪怕未來繼續推出更多舉措以扭轉乾坤,也仍需時間的檢驗。
2025年,若呷哺能依托供應鏈優勢、精準定位核心客群,并兌現“翻座率3倍”的承諾,或有一線生機。但未來若無法重塑性價比優勢或差異化競爭力,生存空間可能進一步壓縮。這家曾開創“一人食”時代的品牌,恐將淪為火鍋行業激烈競爭下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