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留意到一個現象,身邊不少讀者朋友都苦惱地反映過:
孩子學著學著
突然就好像散了力
全身沒勁了一樣
廣州的媽媽在群里煩惱:“孩子本來挺喜歡學的,最近突然變得拖拉了,每天都不想動,催一句頂三句。”
上海的媽媽私信我訴苦,她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已經沒有任何課外班了,可每天盯著他寫作業到深夜,孩子卻越來越磨蹭,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還頻頻頂嘴。
隨便翻翻網絡,這樣子的現象也并不少見。
很多家長的困惑在于,孩子這個異常的狀態,不是家長拼命雞娃把孩子逼出來的。
無論有沒有給孩子報輔導班,無論是否盯著孩子寫作業,孩子突然之間就有了這樣的表現:
他/她似乎陷入了一種無效感,
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
也不知道如何找回自己的能量。
最近,我家小兒子Eric也經歷了一場這樣的“小危機”。
4月10日的周四晚上,還是和往常一樣的入睡時間,可我卻發現Eric蜷縮在被窩里,神情異常低落。
我輕輕拍拍他,問他怎么了。
沒想到他突然哭了出來,哽咽道:
“媽媽,我為什么天天都在學習、寫作業、上課?我覺得生活好無趣,睡醒后明天又要上課了怎么辦……”
孩子一口氣把這個煩惱說出口,我卻愣住了。
我內心洶涌澎湃,想到的第一個念頭是:孩子為什么突然有這種想法呢?
我意識到,這并不是簡單的“童言無忌”。
在我的《給孩子的學習自驅力》課堂上,我與2000多個孩子探討過學習興趣的問題。
課堂里有一個問題是這樣子:“你喜歡學習嗎?學習能不能既討厭又喜歡?”
我翻看大小學員們回答時也見證了,無論年紀多大,學員都有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對學習的理解。
討厭又喜歡、時而期待時而害怕、之前喜歡如今厭煩……這些都是多么真實的情感投射。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指出,當挑戰與技能的平衡被打破時,人會感到焦慮或無聊。
對孩子來說,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也會經歷類似的“失衡”:
學習任務過于繁重,或缺乏內在的意義感時,就容易產生挫敗和無趣感。
孩子偶爾出現這種對學習的懷疑與掙扎,是正常的心理現象。
就像存在主義哲學家羅洛·梅所說:
“人類存在本身,就伴隨著焦慮和意義的尋求。”
孩子的這種困惑與掙扎,本身就是他們心智成熟的必經之路。
面對孩子這種情緒,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共情。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在《成為一個人》中提出:
“真正的共情,是允許并理解他人感受,而不急于評判或解決問題。”
當晚,我便耐心地問弟弟:“今天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呢?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情觸動了你?”
弟弟認真地告訴我:“媽媽,我覺得最近我們家的瘋玩時間少了。每天都在忙,感覺很少能好好玩一場。”
他的回答是在告訴我:生活里近期的瘋玩時間太少了,讓他感覺自己能量“枯竭”了。
說來慚愧,這段時間一家人業余的主要精力都在陪小升初的哥哥,忙這個、忙那個,周六日基本上也是圍繞哥哥連軸轉。
就拿最近的清明節假期,本該是放松去玩的日子,但是哥哥有三場信息營的比賽,每場比賽都需要花費3-4小時……
昨晚還在跟孩子老師討論,
對于準初中生的哥哥來說,
數學和信息學該如何平衡才科學
我們是第一次遇到那么高強度的比賽,加上我也不太舒服,所以下意識選擇了集體蝸居在家,哪兒都沒去。
現在想想,的確,這樣子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落下了弟弟的戶外需求了。
我以前給大家推薦過的,心理學家理查德·洛夫《叢林中的最后一個孩子》的書里,提出了“自然缺失癥”一詞。
他認為現代兒童缺乏與自然和閑暇時間的連接,容易導致情緒焦慮和注意力不足。
2018年寫的文章
這群孩子們的詩
治愈了我們的大自然缺失癥
我一直都是贊同這個觀點的,所以我當下便明白了,弟弟周四的流眼淚,也正在用這種方式,來呼喚自然的滋養和精神的留白。
第二天下午放學后,我就果斷地取消了哥哥弟弟原本要上的畫畫課,帶著他們去附近的公園閑逛,接著又去吃火鍋、喝蜜雪冰城。
我們母子三人就在戶外,街邊,公園里,閑逛了三個多小時。
廣州周五的天氣真好,兩個孩子歡呼著賽跑起來,“奔赴”遠方的藍天白云。
他們時而低頭認真觀察樹葉的紋路,時而興奮地發現池塘里的金魚,時而哼起了歌唱起了二重奏。
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公園里彌漫著青草與泥土的清新氣息,我們邊走邊聊,格外輕松。
周五的放松效果非常明顯。
當天晚上,弟弟回家后狀態大為改善,主動認真完成派培優的數學作業,還愉快地錄制了“小老師講題”的視頻。
孩子睡下后我把作業發給了老師
周五晚完成的作業只有一道題有錯
今天上數學課,也因為學習狀態很好被老師大大表揚。
我這個調整,其實是受積極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拓展-建構理論”影響。
適度的積極情緒體驗,能夠拓展個體的認知資源,幫助孩子更有效地應對日后的挑戰。
換句話說,當孩子訴說自己的掙扎時,我們的回應,決定了他們內心能否順利恢復。
社會工作和心理學出身的我,知道弟弟周四晚上的難過,看似糟糕,實則非常珍貴。
這種清晰的自我覺察與表達,是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體現。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中強調,情緒智力是一個人未來成就與幸福感的重要預測因素之一。
我在自己的《給孩子的學習自驅力課》中,也特別重視孵化小學員這種“內在覺察與對話”的能力。
我們設置了“我的自畫像”模塊,讓孩子們通過繪畫去思考“我是誰、我的感受如何、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如果生活中持續關注這個領域,過程中孩子們就能夠逐漸覺察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建立對自我的全新認知。
sdfd
孩子的自畫像不僅是簡單的繪畫練習
更是內心深處與自己對話與連接的開始
如何讓孩子的學習動力不枯竭?我的建議是這樣子的:
第一,始終給孩子彈性的留白時間。
哈佛心理學家塔爾·本·沙哈爾指出,“留白”與“恢復”對學習至關重要。
精神狀態更好的孩子,學習效率也更高。
第二,引導孩子思考和反思學習本身。
元認知(Metacognition),也就是對“如何思考”的思考,是高效學習的重要能力。
我這些年在孩子學習成長領域,開發了系統的《給孩子的學習自驅力》心理學課程,就是希望幫助孩子掌握這種元認知策略。
第三,及時發現、覺察、疏導孩子的情緒,給予積極回應與理解。
在學習狀態的調整方面,及時的發現、覺察和疏導很重要。
父母對孩子情緒的積極回應,會促進孩子心理韌性的提升,讓他們更有能力應對未來的壓力和挑戰。
教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戰役,學習更不是簡單地雞娃或不雞娃、卷或不卷。
那些在學習路上看似掙扎的時刻,實際上是在培養孩子的底層能力:
了解自己,
規劃未來,
接受不確定性。
我也不是個毫無焦慮的媽媽,面對孩子成長遇到的挑戰,我同樣會擔憂。
但我習慣用“對話”和“引導”去面對孩子成長中的波動,這才讓很多的看似小危機,最后化危為機,迎來了下一輪新契機。
我意識到一點,當我們放下焦慮,允許分歧,轉而關注孩子自己的節奏、心情和需求時,我們會發現:
孩子不是不想學,
他們只是還沒被真正點亮。
又或者還沒找到那個平衡點,
跟上自己的成長舞步。
孩子對學習的深度思考,不是靠外力灌輸出來的,而是在生活的點滴中慢慢孵化的。
關于如何點亮孩子內心的學習動力,我這些年一直在精心打磨的《給孩子的學習自驅力課》,2025年度招生4月17日、4月18日也開展了。
歡迎你來直播間聽我跟你剖析自驅力如何養成,請記住,點亮孩子自驅力,就是給孩子的終身學習種下最好的禮物。
我家Joshua哥哥六年級了,不僅順利銜接小初生活,更有幸見證和參與了廣州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冬令營項目,可以說學習狀態是越來越好。
作為一個準初中生的媽媽,我親眼見證了哥哥如今的成績,并不是靠外力逼出來的,而是靠一天天被理解、被引導、被點燃,一點點地,生出學習的自驅力。
所有的積極心理學心得和有效養育方法,我都放在自驅力課程里,不僅父母可以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可以學、孩子也可以學。
為了不錯過直播福利和預約提醒,可以加入我們的讀者大本營,互通有無,群里還有抽獎、紅包和獨家資源等各種活動。
教育是點燃,不是填滿,更不是忽視。
互勉,By 萌芽, 于廣州。
感謝你的 點贊 和 轉發,咱們不走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