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國旁邊一個非常復雜的鄰國,表面上喊著“中日友好”,背地里卻拉著北約搞軍演;一邊派政客來北京遞親筆信,一邊又在臺海問題上煽風點火。這種精分狀態就是夾在中美博弈之間的墻頭草——風往哪吹,它就往哪倒。問題是,日本真能靠這種“兩面下注”的戰略實現利益最大化嗎?
最近,日本的小動作實在讓人眼花繚亂。日本首相石破茂日前高調會見了來訪的北約秘書長呂特,雙方不僅大談“深化印太合作”,還公然在聯合聲明中插手東海、南海、臺海問題,甚至將中國定義為“最大戰略挑戰”。同樣在幾天前,石破茂因為美國對日本汽車加征25%關稅而低聲下氣,表示要“幫助特朗普振興美國制造業”。前腳跪舔美國、后腳勾連北約的操作,滑跪的絲滑小連招,一般人還真做不出來。
但是日本引狼入室的行為,后果將會很嚴重。北約一旦把手伸向亞太,東海、南海、臺海這三大海域的平靜必將被打破。中國外交部直接給日本貼了個新標簽:“北約亞太化的‘急先鋒’”。這個詞可不是隨便說說,背后藏著三層含義:第一,日本正試圖把冷戰時期歐洲的陣營對抗模式復制到亞洲,讓北約的軍事觸角直接抵近中國家門口;第二,日本甘愿充當美國“印太戰略”的馬前卒,通過炒作“中國威脅論”為北約東擴找借口;第三,這種行為徹底撕下了日本“和平憲法”的遮羞布,防衛費翻倍、南西諸島軍事化、遠程導彈部署,這些動作哪還有半點“專守防衛”的影子?
更危險的是,日本拉著北約搞的“印太四國”(IP4)小圈子,本質上是想構建一個針對中國的“新冷戰同盟”。呂特訪問日本時甚至露骨宣稱,“中國在戰爭中支持俄羅斯”,試圖把俄烏沖突的臟水潑向中國。這種捏造事實、制造對立的套路,連西方自己的媒體都看不下去,德國《明鏡周刊》直言“北約需要新敵人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80年前日本用“大東亞共榮”的幌子侵略亞洲,如今又打著“自由開放”的旗號引入域外勢力,中國外交部不得不撂下狠話:“充當急先鋒,必將自食惡果!”
日本這次似乎也嗅到了危險信號。就在被中國點名批評后,石破茂火速派出公明黨黨首齊藤鐵夫訪華,還計劃轉交親筆信示好。選擇公明黨其實很好理解,這個政黨常年扮演中日關系“潤滑劑”。石破茂這招“紅白臉”唱得精妙:既用右翼勢力討好美國,又用友華政黨穩住中國。但這種首鼠兩端的把戲真能奏效嗎?看看美國對日本汽車關稅的狠手就知道,主子翻臉時,奴才連骨頭都啃不上。
日本突然“押寶中國”的背后,藏著三個不得不說的算計:首先,中國經濟“抗壓體質”讓日本眼紅。美國加征關稅后,中國能靠14億內需市場硬剛,而日本汽車業被兩道關稅鎖喉,只能跪求豁免;其次,中國反制美國的手段讓日本心驚。從稀土管制到量子技術封鎖,中國招招打中美國七寸,這種實力可不是光靠“美日安保條約”就能抵消的,萬一日本被拖進去,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后,東亞格局正在洗牌,東盟拒絕選邊站隊,日本若再一條道走到黑,恐怕連“亞洲第二”的地位都保不住。
說到底,日本的精分表演暴露了它的戰略焦慮:既想借美國之力遏制中國,又怕徹底得罪中國失去經濟活路;既想拉著北約壯膽,又擔心淪為大國博弈炮灰。這種糾結心態在石破茂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見完呂特就說“北約對日本有利”,轉頭又派人來華送信表誠意。可國際政治不是偶像劇,沒法靠“三角戀”通吃。中國早已把話挑明:談合作,我們敞開大門;搞對抗,我們奉陪到底。
日本若真想“左右逢源”,不如先想想這么一句話:“別把中國當對手,有些領域我們離不開他們。”所謂“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這種模式完全不適合現在的國際環境,美國連盟友都要掐脖子、甚至要逼盟友進行“二選一”,各種關稅大棒、外交脅迫之下,所謂的“安全承諾”還剩幾分可信度?
歷史早就證明:跟風站隊終將被時代拋棄,獨立自主才能贏得尊重——這一點,中國人用了百年血淚才弄明白,不知道日本還要摸索多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