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有網友爆料,上海一新開餐廳每晚僅開一桌12席,在人均3888元的套餐里,食客剪盆栽葉子當開胃菜,品嘗模擬腐臭寄生花的糊糊,還有一道號稱用大象糞便制作的甜品。
上海這家名為“上蓬冠樹”的餐廳突然走紅網絡,不是因為它有多美味,而是因為它的“獵奇”程度令人咋舌:剪盆栽葉子當開胃菜、舔蜂蜜冰塊、品嘗模擬腐臭寄生花的糊糊,最后還要面對一道號稱“大象糞便制作”的甜品。 人均3888元,每晚僅開放12席,卻依然吸引了不少人預約嘗鮮。然而,市場監管部門迅速介入調查,發現該餐廳涉嫌違反《食品安全法》,目前已對其立案查處,并封存了包括竹蟲、螞蟻和大象糞便在內的“特殊食材”。
這場鬧劇看似是“高端餐飲的創新嘗試”,實則暴露了某些商家為了博眼球、制造噱頭,已經完全背離了餐飲業的本質,食品安全和基本道德底線,不該被所謂的“創意”踐踏。
獵奇不等于創新,食品安全不容兒戲,這家餐廳的賣點,不是廚藝的精湛或食材的珍貴,而是刻意制造的怪異體驗,讓顧客吃樹葉、舔冰塊、嘗“腐臭花糊糊”,甚至面對“大象糞便甜品”。這種所謂的“生態融合料理”,本質上是一種行為藝術式的營銷,而非真正的美食探索。
更嚴重的是,食品安全不是行為藝術的舞臺, 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確保原料安全、加工衛生,而“大象糞便”顯然不在國家允許的食品原料清單內。市場監管部門的迅速查處,恰恰說明這種“創新”已經踩到了法律紅線。
店家宣稱“大象糞便含益生菌”,卻隱瞞其可能攜帶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112種致病微生物,即便高溫處理也無法完全滅活芽孢類病菌?。這些支付天價享用危險食品的消費者,既是被收割的韭菜,也是共謀的幫兇。當執法人員查封那罐標著“泰國象糞”的原料時,封存的不只是問題食材,更是資本狂潮下失守的商業倫理。
從“撒鹽哥”到“嘔吐蛋糕”,全球獵奇餐飲正在培養消費者“越惡心越刺激”的變態審美。與此相應的是,近年來,高端餐飲市場陷入一種病態競爭,價格越來越高,菜品越來越怪。從“分子料理”到“昆蟲宴”,再到如今的“糞便甜品”,商家不是在提升食物的品質,而是在比拼誰能更獵奇、更刺激、更能制造話題。
這種趨勢的背后,是消費主義的異化,部分人不再為美味買單,而是為“社交貨幣”買單,他們花3888元,不是為了吃飽,而是為了拍一段“我吃過大象粑粑”的視頻,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的“先鋒體驗”。商家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將餐飲變成了一場荒誕的表演。
該店2024年9月注冊時申報“熱食類食品制售”,卻從開業首日就提供含生食螞蟻、發酵竹蟲的高風險菜品,市場監管部門未在許可審查階段發現菜單異常?。店家在社交平臺公開宣傳“大象糞便甜品”達兩個月,期間監管部門未觸發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的關鍵詞警報,直至消費者舉報才介入?,暴露出監管的滯后。
餐飲業的創新,可以是烹飪技術的突破,可以是食材搭配的巧思,但絕不能是以挑戰食品安全和公眾認知底線為樂。當一家餐廳開始用“大象糞便”當賣點,它已經不是在提供美食,而是在制造一場嘩眾取寵的行為藝術。
真正的餐飲創新,應該回歸本質,讓食物更美味、更健康、更值得回味,而不是讓顧客在惡心和獵奇中完成一場“行為藝術打卡”。希望這次事件能給行業敲響警鐘,餐飲可以前衛,但不能無底線;可以創新,但不能違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