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磅消息
1、4月12日,上海商務官微發布消息稱,自2025年1月1日(含當日)至12月31日,個人消費者購買10萬元以上(含)(以《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上載明的金額為準)的新能源小客車新車,且在規定期限內轉讓(不含變更,下同)本人名下在外省市登記的小客車,給予一次性1.5萬元定額補貼。自202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個人消費者購買10萬元以上(含)國六b排放標準的燃油小客車新車,且在規定期限內轉讓本人名下在外省市登記的符合條件的燃油小客車,給予一次性1.3萬元定額補貼。
2、4月12日,河南省商務廳等7部門發布《關于做好2025年家裝廚衛“煥新”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智能馬桶、智能門鎖、智能晾衣架、智能沙發(含電動按摩椅)等家居產品,按最終銷售價格的15%給予補貼,單件補貼不超過1500元。加大對個人消費者在開展舊房裝修、廚衛等局部改造過程中購置所用物品和材料的補貼力度,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鼓勵有條件的地市探索以裝修合同為依據實施補貼,每套房補貼最高不超過2萬元。
(二)券商最新研判
中原證券:居民超額儲蓄部分轉向權益市場,ETF有望成為增量資金主力
1、4月11日,A股市場低開高走、小幅震蕩上行,盤中股指在3229點附近遭遇阻力,隨后股指維持震蕩,午后再度上行,盤中半導體、電子元件、消費電子以及汽車等行業表現較好;滬指全天基本呈現小幅震蕩上行的運行特征。創業板市場周五震蕩上揚,創業板成分指數全天表現強于主板市場。當前上證綜指與創業板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分別為13.72倍、33.89倍,處于近三年中位數平均水平,適合中長期布局。兩市周五成交金額13909億元,處于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數區域上方。
2、2025年財政政策預計更加積極,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可能擇機降準降息以維持市場流動性充裕,支持實體經濟復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將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更積極的財政政策”,預計信貸脈沖增強,推動市場流動性充裕。居民超額儲蓄部分轉向權益市場,疊加險資配置提升,ETF有望成為增量資金主力。
3、4月是年報和一季報密集披露期,市場將從預期驅動轉向基本面驗證。業績超預期的行業龍頭及毛利率改善的個股將獲資金青睞。未來市場有望呈現科技領漲、紅利防御、消費復蘇與內需驅動的特征,建議投資者把握結構性機會,兼顧防御與成長。仍需密切關注政策面、資金面以及外盤的變化情況。短線建議關注半導體、消費電子、電子元件、汽車以及通信設備等行業的投資機會。
民生證券:機構情緒引領市場企穩回升
1、個人和機構投資情緒指標顯示,上周個人投資情緒繼續回落,機構投資情緒持續回升;這種投資者情緒組合意味著市場已逐漸企穩,但還未確立上行趨勢。對于未來而言,上行趨勢的確立需要機構情緒的進一步抬升,或個人與機構情緒形成向上共振。
2、行業投資情緒指標顯示,化工、建筑、建材、輕工、電新、軍工、汽車、家電、紡服、金融地產、TMT等板塊未來短期或上行,機械、醫藥等板塊未來短期或有所改善,煤炭、有色、鋼鐵、商貿零售、消費者服務、農林牧漁、交運等板塊未來短期或有所走弱,石油石化、電力及公用事業、食品飲料等板塊未來短期或下行。
3、加權股東戶數指標顯示,上周市場整體參與者數量明顯上升;具體來說,消費者服務、家電、汽車、機械、建材、電力及公用事業等板塊參與者數量上升較明顯,醫藥、電子、非銀、交運、輕工、化工等板塊參與者數量下降較明顯。
4、個人投資者對農林牧漁、商貿零售、食品飲料、家電、醫藥、化工等板塊的相對關注度上升較明顯,對軍工、機械、電新、計算機、輕工、通信等板塊的相對關注度下降較明顯;農林牧漁、商貿零售、機械、交運、汽車、化工等板塊的相對關注度處于80%歷史分位數以上。A股與其他大類資產的聯動性繼續大幅上升。多資產聯動性指標指示,上周A股與其他大類資產的聯動性繼續大幅上升,處于2020年以來歷史最高水平。
(三)券商行業掘金
萬聯證券:外圍博弈加速自主可控,關注半導體國產化份額提升機遇
1、國內成熟制程芯片產業鏈在客戶認證、產能擴張等環節已有充分準備,具備短期內快速吸收美系廠商份額的能力,成熟制程芯片的國產替代進程有望加速,國內成熟制程芯片競爭格局有望優化。
2、國產設備及材料有望加速導入國內供應鏈,激發市場創新活力。為應對關稅博弈挑戰,維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及安全穩定,中物聯公共采購分會發起倡議,主要措施包括優先采購國產尖端設備、核心材料與服務,將產業鏈的“斷點”轉化為自主可控的“核心支點”;精準扶持受影響企業,形成動態化、精準化的采購推薦名錄;簡化對國產優質企業的資質審核流程,探索“首購首用”激勵機制。推動采購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通過“聯合研發+訂單前置”模式,助力企業將出海受阻的先進技術轉化為國內市場的差異化競爭力;搭建“供需鵲橋”,強化合作交流機制等。
3、關稅博弈背景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進程加速。通過精準扶持、引導和激勵,有望幫助外銷占比高的企業進一步融入國內市場,并通過發展先進技術實現差異化競爭,既增強企業抵御貿易摩擦風險的能力,亦激發了國內市場創新競爭活力。半導體產業國產化進程有望進一步加速。建議關注:首先是成熟制程芯片的國產替代進程有望加速,關注我國成熟制程廠商份額提升帶來的投資機遇;其次是半導體自主可控邏輯加強,關注先進制程突破帶來的國產份額提升,以及半導體行業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麥高證券:人形機器人迎量產元年,國產廠商有望超車
1、國產人形機器人本體廠有望在量產階段獲得競爭優勢,建議關注國產本體廠和相關供應鏈。2025年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元年,國內市場是人形機器人早期落地最佳市場,且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具備完善供應鏈和豐富高質量勞動力,機器人量產后,國產廠商有望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建議關注國產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及其相關供應鏈。
2、新能源車筑基、AI大模型賦能,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全面提速。人形機器人已接近產業化落地前夕,現代人形機器人未實現商業化落地主要原因在于三個方面:首先是軟件算法滯后,智能化水平低;其次是硬件性能不足,成本過高;第三是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生態不完善。2022年特斯拉入局人形機器人推動產業加速落地,同期AI大模型推動了人形機器人從“機械執行”到“智能體”的跨越,賦予機器人自然交互與泛化的能力。當前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條件已經成熟,有望通過復用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迅速實現產業落地。
3、供需兩端共振,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落地條件已成熟。國內已形成“中央引領+地方協同”的產業推進格局,人形機器人落地條件已成熟。供給端:華為大模型賦能機器人落地,核心硬件零部件均已能夠實現量產交付,國內人形機器人軟硬件已能夠支持落地量產。需求端:人形機器人柔性化適配能力助力工業生產效率提高,有望率先應用于汽車總裝和部分危險繁復應用場景;服務場景中人形機器人有望解決服務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
4、需求筑基,制造破局,國產機器人有望在量產階段實現超車。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技術驗證期(0-1)向規模化落地期(1-10)過渡,前期需要在工業制造等場景落地應用以期實現突破,國內社會對新技術包容度更高,應用需求大,前期潛在需求達數百萬臺,是全球人形機器人落地的最佳市場,落地阻力相對更低。供給端國產已形成人形機器人產業集聚區,有望獲得規模效應優勢,數量多且素質高的工程師團隊將成為標準化量產階段核心競爭力,未來人形機器人產業進入標準化量產階段后國產人形機器人有望占據全球市場主要份額。
5、國產廠商群雄并起,跨界車廠有望最終突圍。國內人形機器人布局企業可大致分為三類:明星初創企業;跨界大廠類;工業機器人企業。相對于初創企業,跨界車廠軟硬件體系成熟,供應鏈管理能力強,具有豐富的經營經驗和資本實力,且現有技術能夠復用至人形機器人,有望在人形機器人標準化量產階段獲得優勢,建議關注華為機器人、小米機器人、小鵬機器人和其他跨界車廠相關的零部件供應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