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各校積極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堅持“五育”并舉,積極推進學校體育改革,多措并舉增加學生體育活動時長,推動體育教學創新,提升體育鍛煉質效,孩子們在校園跳起來、跑起來、活動起來,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為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的“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要求,近日,中國教育報與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聯合開設“體育相伴 健康成長”專欄,一起走進充滿歡笑與活力的校園。
跟教育小微一起來看四川、吉林、上海、湖南的校園體育活動——
四川:
常練常賽常運動
暢享快樂在校園
“看見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笑容,奔跑跳躍,讓我覺得做體育教師很有幸福感。”新學期開學,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以下簡稱電子科大附小)體育教師雷蕾變得忙碌起來,從體育課到大課間、課后服務,該校學生每天在校體育活動總時長能達到3個小時。
雷蕾的幸福感一方面源于體育活動時長增加所帶來的“被學生需要”,另一方面來自她見證了學生的健康成長:2024年,全校7000多名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達93.2%、優秀率達73.4%。
“學校做到每天一節體育課,每天一小時大課間,小課間學生到室外遠眺活動,每天課后服務一節體育鍛煉以及豐富的戶外體育活動。”電子科大附小副校長童欣介紹,學校建立“基礎+特色+拓展”的體育課程體系,充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近年來,四川創新學校體育工作,助力學生健康成長。新學期開學前,省教育廳印發《關于確保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不低于2小時的通知》,從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與健康課、保證課間活動和課外鍛煉質效、不斷完善競賽體系等方面出臺細化舉措,明確2025年春季學期在全省全面實施。
四川明確,嚴格落實體育活動總時長。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2小時可由1節體育與健康課、1個大課間及課間活動、1次體育鍛煉的課后服務等時間組成。義務教育階段每天1節、高中階段每周3節體育課,鼓勵學校延長課間至15分鐘、大課間活動30分鐘以上等。
四川省綿陽中學英才學校學生在大課間活動中跳皮筋。中國教育報記者 葛仁鑫 攝
如何保障學生有充分的體育活動空間?四川提出,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內現有的體育活動場地,并合理開發“金邊銀角”區域以拓展活動空間,妥善布置常用體育器材,以便學生隨時可以取用進行鍛煉。以電子科大附小為例,目前學校乒乓球桌共829張,籃球架共136個,樓頂等校園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在電子科大附小黨委書記康永邦看來,“抓學生健康就是抓教學質量,體育是最好的教育”,學校成了師生參與、家長支持的“體育樂園”,讀書聲與運動吶喊聲在校園內奏出昂揚向上的“交響曲”。
此前,四川還印發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和公共體育場館雙向開放的實施意見,緩解體育設施供給難題;在強化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中積極推動優秀退役運動員入校擔任教練員,建立校園足球教練員共享機制,緩解師資短缺問題,推進校園體育教師共享。
在四川,越來越多學生因為一項體育運動愛上鍛煉。“學校通過班級聯賽抓普及,很多學生愛上了足球運動。”成都市沙灣路小學黨總支書記胡松濤告訴記者,學校班級足球聯賽每年比賽場次120余場,全校600余名學生上場參與聯賽,其余1100余名學生參與校園足球文化系列活動。近5年,該校在區、市級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中屢次斬獲一等獎。
“激情、擔當的體育精神融入學生的成長底色,體育成為推動學校‘五育’融合的‘催化劑’。”沙灣路小學體育教師袁釗感觸很深,“學生體質變好,精氣神更足了。”
沙灣路小學所在的成都市金牛區,近年來通過資源整合、學段貫通、要素融合、分層分類、多維評價等,發力破解學校體育工作難題。金牛區指導學校建立各類體育項目校隊300余支、班隊2200余支,形成“班班有項目,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推動“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訓”。其中,“金教杯”校園足球聯賽參賽學校達62所,參賽隊伍420支,參賽人數超5000人。
四川在落實“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工作中,不斷完善“班校縣市省”競賽體系。據統計,近年來,四川省教育廳聯合省體育局、團省委每年舉辦近50項青少年校園體育賽事。2024年,舉辦包含足球、籃球和排球三大項的四川省“貢嘎杯”青少年校園體育聯賽,累計有1096支代表隊參加3287場省級比賽,省級以下選拔賽的參賽學生超120萬人,線上粉絲超3000萬人次,主客場現場觀眾超20萬人。校園賽事帶動了更多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形成常練、常賽的校園體育氛圍。
吉林:
校園冰雪運動打造育人新引擎
“目前,全省冰雪運動特色學校共557所,1824所中小學開設了冰雪體育課程,占全省中小學總數的65%,各級教育教研單位組織開發冰雪研學精品課程50門……”記者日前從吉林省教育廳了解到,吉林省近年來依托冰雪資源優勢,深入實施“百萬青少年上冰雪”行動,讓吉林學生在冰雪運動中磨煉意志、強健體魄。
依托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開發的冰雪課程如何實施?吉林省各地各校“妙招”不斷。遼源市實驗中學投入10余萬元把學校操場改建為滑冰場,澆冰面積3332平方米;琿春市八小、四中和楊泡小學等學校建設8塊冰場,滿足全市中小學生在寒假參加冰雪活動需要;長春五十二中赫行實驗學校組織學生去滑雪場滑雪,在指定自澆冰場滑冰,教師、家長帶領學生玩雪爬犁、抽冰尜……
長春新區吉大慧谷學校是開展校園冰雪活動比較早的學校之一。從2017年起,慧谷學校相繼開設了短道速滑、雪地球、冰球、地板冰壺、雪合戰、滑雪等多種多樣的特色課程,推進冰雪運動的普及。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教師孫楊等為代表的優秀冰雪退役運動員的加入提升了校園冰雪運動的教學水平,引領學校建設冰雪特色運動隊伍。
吉林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冰雪師資人才的培養、培訓、引進工作。通過實施體育人才延攬計劃,長春新區招錄8名省級退役運動員及23名體育專項人員補充到體育教師隊伍,通過對全區369名體育教師開展冰雪、足籃排、游泳等項目分類培訓,保障“活力操場”建設引領有示范、推進有力量。“今年全省將加大冰雪體育師資培訓力度,計劃培訓體育師資3442人。”吉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吉林長春新區東師慧仁學校體育教師逐一指導學生輪滑動作,為上冰訓練做準備。資料圖片
為了更好地強化冰雪專業人才支撐,主動對接“大冰雪”產業發展多元化需求,樹立“大冰雪”教育理念,吉林省支持東北師范大學、北華大學、吉林體育學院、吉林外國語大學、長春大學旅游學院等高校建優建強冰雪學院及相關學科專業,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超常規布局冰雪旅游、冰雪裝備、冰雪運動、冰雪營銷等相關領域急需緊缺專業,打造一批優勢特色學科專業集群,體系化培養冰雪運動員與教練員、冰雪裝備研發與制造、冰雪品牌營銷與推廣、冰雪旅游策劃與管理、冰雪文創、國際冰雪旅游等崗位人才。東北師范大學、北華大學、吉林體育學院等分別建有獨立的冰雪學院,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體育學院、北華大學開設“冰雪運動”本科專業點,共19所高校開設冰雪產業相關本科專業點44個。
為了吸引更多學生喜歡冰雪運動、參與冰雪運動,吉林省通過搭建校園冰雪運動競技與交流平臺,吸引更多學生到吉林感受北國冰雪的魅力。今年,預計將有8000余名學生運動員、教練員和2萬余名家長共同到吉林參賽、觀賽、旅游。
“我們將持續組織開展好‘百萬青少年上冰雪’行動,讓更多孩子享受冰雪運動帶來的健康與歡樂,形成吉林學生人人愛冰雪、人人會冰雪的生動局面。”吉林省教育廳負責人說。
讓更多學生享受運動快樂
籃球、排球、羽毛球、武術、游泳……下午三點半,上海市市東實驗學校的校園里熱鬧非凡,操場上、體育館里都是孩子們盡情揮灑的身影。
“喜歡運動是孩子的天性,對于孩子開展運動的不同興趣、特長和差異,學校要盡可能地提供支持。”市東實驗學校校長沈洪是一名體育學科特級教師,他認為,學校體育工作首先要讓更多的孩子愛上運動、養成運動的習慣,掌握能夠陪伴終身的運動技能。
“小學注重身體活動能力的提升,初中在各種運動體驗中培養興趣,高中注重運動技能的養成。”市東實驗學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沈洪帶領團隊開展武術、籃球、游泳等項目的一體化探索,建立了項目布局合理、銜接有序的“一條龍”體育育人體系。作為第六期上海市體育學科德育實訓基地的主持人,他正在帶領基地成員探索“雙新”視域下體育課教學方式的改革。
早在兩年多前,上海就對中小學體育課時進行升級,“每天一節體育課”已經成為常態。然而,如何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作用,讓更多的孩子愛上運動,進一步提升育人效果?近年來,上海堅持面向人人,持續深化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提升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水平。
3月10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中小學體育工作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進一步明確“每所小學和初中均應開設7種以上、高中開展8種以上的體育運動項目”,引導學生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逐步提升運動技能并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一年級打籃球,二年級玩棒球,三年級開展旱地冰球,四年級和五年級跳啦啦操、打籃球、開展旱地冰壺和腰旗橄欖球……在洵陽路小學,體育教研組精心謀劃,將并不大的操場分為5個不同的區域,基本確保每個班級每天輪換活動區域,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選課走班學習。
針對一年級新生,該校連續多年開展兒童發展評估,從力量、速度與敏捷、平衡與協調、精細動作等多個方面了解并掌握學生發展的“真實起點”,開設跳繩、拍球、投擲、攀巖等體育運動矯正課程,再配合手工類精細動作微課程,幫助孩子補好“短板”,打好全面健康成長的基礎。
除了日常的體育課,滬上各學校還結合各自辦學特色創新形式、提升內涵,讓體育活動變得更好玩,吸引更多學生真正動起來。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閔行晶城中學傳承普及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將“五禽戲”引入課間操,開展射箭、學校自行車駕照等特色體育活動。延安初級中學在校園里布設智慧體育設施,學生對著電子屏一邊運動一邊做游戲,運動數據和建議實時呈現。在園南小學,籃球賽是大課間活動的主要形式,比賽由孩子們自主組織設計,球員、裁判、計分員等全部由孩子擔任……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閔行晶城中學學生課間操打五禽戲。學校供圖
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上海還積極構建“市—區—校”三級賽事體系,打造學生運動會、系列錦標賽、陽光大聯賽等多項賽事活動平臺,普及和提高相結合,動員學生廣泛參加。2024上海市學生運動會特別舉辦體質健康專項賽,還對學生參賽資格進行了改革,只要在籍在讀學生均可按要求參賽。歷時3個多月的賽事吸引了近20萬人次參與其中,參賽人數為歷屆最多。
上海各區也積極培育體育精品賽事,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在閔行區,年均開展40余項區級體育賽事,設有“6+X”必賽項目(廣播體操、踢跳、啦啦操、武術、田徑、羽乒網三選一),每月發布全區中小學生體育賽事歷,促使青少年學生形成日常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聚焦學校體育工作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問題,上海專門出臺行動方案,通過6個方面20條切實管用的措施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進一步提升。”上海市教委體衛藝科處處長陳華介紹,聚焦全面推進“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上海市教委正在會同體育部門研制具體的措施和細則,夯實校內運動時間保障,科學提升運動負荷,進一步提升學校體育工作水平,讓學生在充分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擁有健康體魄、健全人格,實現全面健康發展。
湖南:
人人都上場
校校煥活力
“加油,加油……”近日,湖南省湘潭縣第二中學的趣味運動會舉行,學生們的加油聲此起彼伏。該校教師張炳華告訴記者:“自從‘全員文體’啟動后,學生們從教室走出來,動了起來、樂了起來,精神面貌越來越好!”
2024年8月,湖南出臺《關于全面加強中小學生全員文體活動的意見》,以省域為單位整體推進中小學生文體活動。隨即,湖南14個市州相繼出臺實施方案,各縣(市、區)共制訂1000余項活動計劃。
“不同于專業的文體比賽,這些活動注重全員性、普及性、群體性、趣味性和開放性,我們不是要把每個人都培養成運動員、藝術家,而是鼓勵各學校結合實際開展很多人能夠同時參與的文體活動。”湖南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賀照說。
一個學期過去了,“全員文體”實施情況怎么樣?記者在湖南各地采訪,感受到了可喜的變化。
“以前校園藝術節、運動會基本是特長生的‘天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現在我們做到了盡量讓每名學生都上場,大家的積極性高漲。”長沙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級、高中一年級分別開展男女混合制足球、排球、籃球班級聯賽,學生參與校園三大球運動的興趣被大大激發。雨花區和平小學將籃球運動作為特色創建突破口,細化推進策略,形成“人人會籃球、班班有隊伍、年年辦聯賽”的格局。
長沙市按照“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的思路推進體育課程改革,探索推進每天一節體育課。2024年秋季,全市共在221所學校開展“每天一節體育課”試點,根據區情、校情不同,鼓勵學校差異化實施,可以在沒有常規體育課當天開設校本體育課或在課后服務中開設體育活動課,也可以在每天下午增加一次體育大課間。例如,芙蓉區燕山小學就利用下午的夕會課程,為當天沒有體育課的班級設置35分鐘的夕會體育鍛煉。
變化不只發生在長沙,湖南各地相繼探索人人能參與的“全員文體”活動體系。岳陽市以承辦第一屆全國青少年三大球運動會為契機,大力推進校園三大球運動,初步形成“班班有活動、校校有特色”的校園體育文化格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00%的學校開足體育課,100%的學校組織大課間體育活動等。
為滿足不同學生需求,湖南湘江新區虹橋小學實行體育走班制教學改革。學校設置足球、籃球、花樣跳繩、健美操四大專業,確定“一至二年級普修、三至六年級選修”的開課原則,依據技能水平進行分層分班教學。在每天第一節文化課之前,還組織學生開展20分鐘的“零點體育”,包括基本體能訓練、趣味田徑、踢毽子等,并從體育課程延伸出30分鐘中等以上強度的體育大課間、“三點半”體育社團、體育家庭作業等。
“傳統意義上的體育課猶如‘大鍋飯’,學生的身體素質、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卻要上‘千篇一律’的體育課,自然很難‘吃飽’‘吃好’。”虹橋小學黨總支書記周琳說,學校已實現從教室到操場、從校園到家庭、從師生到家長,全程、全方位、全員體育鍛煉的常態,“不僅能‘吃飽’,更能‘吃好’了”。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龍泉四小運動場,學生們在嫻熟地舞動民間傳統運動彩帶龍。通訊員 劉貴雄 鄭軍 攝
師資不足是落實“全員文體”的最大難題之一。記者發現,湖南不少地區和學校開始借力,探索將文體活動向社會開放,鼓勵家校社協同參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溶江小學與游泳俱樂部開啟“校俱”合作新模式,邀請俱樂部游泳教練擔任兼職體育教師,給孩子們上游泳課。現在,溶江小學的游泳館里人聲鼎沸。游泳不僅被納入課后服務項目,還成為三至六年級學生的必修課。
“接下來,我們將堅持‘五育’并舉,繼續深化‘全員文體’活動,健全文體活動評價激勵機制,加強體育美育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改善文體活動開展條件,保障文體活動安全有序可持續,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和支持中小學生文體活動的良好輿論氛圍,推動學生‘快樂讀書、健康成長’。”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余偉良表示。
文字 |陳朝和、杜亞麗、李瑩、任朝霞、余杏、陽錫葉、喬東升、王黛
來源 |中國教育報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