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令人毛骨悚然的犯罪故事里,最危險的,從不是手持利刃的悍匪,而是那個你以為再普通不過、會在走廊點頭寒暄的鄰居。
他有學位、有前途、有一雙隨時能操作精密儀器的手,還有一顆比你想象中冷得多的腦子。
你永遠猜不到,他用燒杯和試劑設計的,不是藥物實驗,而是一場悄無聲息的“謀殺”......
1
留美化學博士在鄰居家門口下毒
在2022年初夏的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阿布杜拉和他懷孕的妻子滿懷憧憬地搬進了佛羅里達坦帕市棕櫚泉大道上一棟看起來相當宜居的公寓。
新家,新生活,新氣象,再加上幾個月后女兒呱呱墜地,一家三口的日子很溫馨。
但美好的生活節奏沒過多久就被打亂了。
他們樓下的鄰居李某——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化學博士——似乎對世界的“靜音模式”有著極高的執念。他開始抱怨阿杜家馬桶蓋“咯吱咯吱”的聲音,讓他夜不能寐。
原本以為這只是普通鄰里間的雞毛蒜皮,但隨著時間推移,事情越來越不對勁。
阿布杜拉一家陸續出現了令人費解的身體不適:頭暈、嘔吐,甚至小寶寶眼里淚汪汪的,臉上卻沒有一點哭過的痕跡。哪怕換誰,看到幾個月大的孩子莫名其妙受罪,也會心慌。
更離奇的是,一位朋友在他們出門時代收包裹,剛一進門就皺著眉頭說:“你們家是不是有點怪味?”這味道似乎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捉摸,像是某種隱形的幽靈,一直潛伏在屋內的每個角落。
阿布杜拉一開始以為是熱水器壞了,叫了水管工來看。水管工檢查后表示熱水器一切正常,但味道依舊頑固地存在。房東更是干脆大手一揮,直接換了個熱水器,還順便清洗了空調系統和通風管道。然而,那股莫名的異味根本甩不掉。
最后,連消防部門都出動了。測試了一圈后,他們攤了攤手:“我們啥也沒發現。”阿布杜拉當時簡直要懷疑自己鼻子出問題了。
但他越想越不對勁。一個正常人家為什么會反復出現這些怪異的身體癥狀?那個怪味是從哪里來的?他決定親自“辦案”。
“我就像一只獵犬一樣,到處嗅。”阿布杜拉自己也忍不住調侃。
終于,在門口靠近地面的角落里,他發現了一道極不自然的小裂縫。這裂縫不大,但怎么看怎么像被“做過手腳”。為了探明真相,他在門外的盆栽里裝了一個微型監控攝像頭。
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攝像頭拍下的畫面讓他瞬間頭皮發麻——錄像中,李某穿著家常運動褲,蹲在門口,一手掏出一個注射器往裂縫里注射透明液體。
沒錯,這不是幻覺,也不是惡作劇。
面對這等“毒手段”,阿布杜拉立刻報警。警方展開調查后很快逮捕了李某,并查明他使用的液體中含有美沙酮和氫可酮兩種化學成分——這可不是普通的空氣清新劑,而是強效麻醉類藥品。
美沙酮,常用于戒毒治療或緩解劇烈疼痛,但副作用包括嗜睡、頭暈、惡心,嚴重時甚至導致呼吸困難。氫可酮則是另一種來自罌粟的鎮痛藥物,也有類似的效果。兩者雖然在醫學界有合法用途,但濃度過高或者吸入過量,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藥品的來源,很可能是李某所在實驗室。
據警方調查,從李某開始因為“馬桶蓋聲響”與阿布杜拉一家起爭執后,他就開始了這場秘密“化學戰”。他將這些藥物偷偷注入門框裂縫中,希望讓樓上的人感到“難受”以示抗議。
阿布杜拉得知真相后,情緒復雜到難以言表。“他看起來就是個普通人,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人。”他說。他完全沒想到,鄰居竟然會以這種方式回應“馬桶蓋聲”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
坦帕警方在2023年6月27日晚9點30分正式將李某拘捕,并控以非法持有危險化學品、盜竊等重罪。
2
中國留學生長期給室友下毒
留學生楊某,原本是個“別人家孩子”的代言人——來自中國,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里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攻讀化學專業。
與家人之間長期存在的情感隔閡,讓楊某的內心始終缺乏安全感。他不善表達,也不懂如何尋求支持。在學業重壓之下,他的情緒就像一瓶裝得太滿的試劑,外表看似穩定,實則隨時可能沸騰。
直到他遇見了室友朱萬·羅亞爾(Juwan Royal),他才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朱萬性格開朗,風趣又熱心,是那種能和隔壁自動販賣機聊十分鐘的人。兩人一起住了四年,漸漸成了楊某情緒世界里唯一的“避風港”。
可惜,好景不長。
2018年2月,朱萬決定搬出公寓。這對楊某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他舍不得、放不下,但表面還是點了點頭,笑著祝他好運。
不過,從那以后,奇怪的事就開始發生了。
某天,朱萬照常接水喝,卻發現水燙得不尋常,還燙到了舌頭。
幾天后,朱萬開始出現舌頭疼痛、皮疹、心悸等癥狀,還被醫生要求佩戴心臟監控器。他開始懷疑是不是心理壓力太大,結果癥狀卻越來越嚴重:吃飯時頭暈目眩,睡覺時手腳刺痛得像踩在刀尖上,嘔吐、腹瀉接連不斷,整個人快撐不住了。
更離譜的是,3月他再次住院后回到宿舍,竟在床上看到一句種族歧視的涂鴉:“n word,get out of here”。這讓他不僅身體受創,心理也遭到了重擊。
他的家人當機立斷將他接回紐約老家,隨后幾經輾轉檢查,終于查出罪魁禍首——他體內出現了鉈中毒反應。
鉈是一種劇毒金屬,曾在歷史上用于殺鼠,也在謀殺案中“出過鏡”。而最震驚的一點是——警方調查發現,正是朱萬的“好室友”、朝夕相處的楊某向他的食物和飲用水中投放了鉈。
楊某在警方審問時聲稱,這毒是他買來自殺用的,因為長期被家庭和學業逼得喘不過氣,曾一度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但法庭并不接受這個解釋。檢方指出,他并非一時沖動,而是深思熟慮地使用了專業知識,精準掌控劑量,甚至曾開玩笑“提示”對方小心燙水——其實是“你應該感覺到了吧”的變相試探。更重要的是,案件發生的時間點,恰恰是朱萬提出要搬走之后。對楊某來說,朱萬的離開意味著最后一根稻草的折斷。
他不是想害死對方,而是希望“讓他留下”,哪怕是以一種最扭曲的方式。
這場由毒素引發的背叛,讓人唏噓不已。一個原本可以在科研道路上大展拳腳的天才,最終走進了法庭的被告席。知識沒有成為救命的工具,反而成了毀滅友情與前程的武器。
在高智商與情感失控之間,只差一個化學反應的距離。
所以說,高智商、高學歷,真的等于善良嗎?
其實恰恰相反,有時候這些“聰明人”因為長期活在學術象牙塔里,情感上反倒發育遲緩。他們可能能在試管里調出精準比例的溶液,卻無法處理一點點人際關系的波動;他們能解出復雜的分子軌跡,卻走不出內心的孤島。
所以,不要輕易被這些標簽迷了眼——善良,從來都不是成績單上的那一欄。而某些看起來邏輯縝密、條理清晰的人,內心的缺口,可能比你想象的還要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