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的今天,燃油車似乎被貼上了“過時”的標簽,但吉利第四代博越L(參數丨圖片)的橫空出世,用一場“油電同智”的硬核實驗徹底顛覆了這一刻板印象。這款車不僅沒有在電動化浪潮中退縮,反而以全域AI技術體系為矛,以中國文化設計為盾,向市場宣告:燃油車的進化劇本,遠未終結。
設計上,博越L的“山河氣韻”語言將工業美學推向新高度。百川歸海式前格柵與動態波紋燈帶的組合,讓車身在光影流動間呈現山水畫卷的意境,而2785mm軸距與84.27%得房率打造的空間,配合十層座椅結構和副駕女王腿托,甚至讓許多30萬級新能源車相形見絀。這種將文化符號與現代功能融合的思路,恰恰擊中了消費者對“獨特身份認同”的隱性需求——燃油車不必模仿電車的極簡風,也能自成潮流。
更令人驚艷的是其智能化表現。作為首款搭載全域AI技術體系的燃油SUV,博越L用Flyme Auto 1.8車機系統打破了“油車智障”的偏見。7nm芯片支撐的方言識別、語音控燈等功能,讓交互體驗不輸新勢力;Flyme Sound音響系統通過AI模擬音樂廳聲場,256色中國風氛圍燈則從西湖雪景中汲取靈感,將科技與人文的碰撞玩到極致。這些創新證明,燃油車的電子架構完全能承載與電車同級的智能生態,而用戶渴望的“智能平權”,未必需要以切換動力形式為代價。
博越L的策略揭示了一個深層邏輯:燃油車的未來不在于與新能源正面拼殺,而在于揚長避短。它保留著加油3分鐘續航500公里的便利性,同時通過AI與文化賦能補齊智能短板,最終為消費者提供“既要又要”的折中選擇。當然,這場反擊戰能否持續,還要看傳統車企能否保持技術迭代的速度。但至少現在,博越L已經用實力撕開了一道口子——當油車學會用電車的思維進化,市場的游戲規則,或許真要重新洗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