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吉林4月13日電 題:AI成為新農具 中國東北農村重新定義“面朝黃土”
中新網記者 蒼雁 石洪宇
中國吉林,四月春深。在東籬智慧農場的數字監控室里,韓興旺輕觸屏幕,20噸稻種正在催芽艙內蓄勢待發。這個曾經需要數十人協作的春耕場景,如今只需一位技術員便能掌控——這恰是當下中國東北鄉村的微觀寫照。
在擁有463公頃稻田的現代農場主韓興旺眼中,農耕已演變為數據博弈。“黑稻米很受海外歡迎,今年的訂單要比往年多三成。”這位精通物聯網的“新農人”展示著智能終端,衛星地圖上的綠色網格實時更新著土壤墑情。他身后,搭載北斗導航的播種機正沿著數字路徑精準行進,誤差不超過2厘米。
農民使用稻數字控制系統實時記錄播種的基礎信息,為后續管理提供依據。 韓興旺 攝
五十公里外的永吉縣九月豐家庭農場,肖建波也將AI算法注入千年農耕傳統。在他與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共建的實驗室里,AI正在代替傳統的人工選種。
肖建波介紹,農業專家設置好運算模型,AI會根據模型所提供的數據篩選出優質種子。神經網絡最高可達到每秒3000次的速率,確保即將發往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的“龍粳66號”每粒都是精品。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不斷在田間上演。在大官地村,村民張偉東的祖父曾用木犁開墾黑土地,如今他通過手機APP就能獲取專業的育苗方案。插秧時,十幾架無人機可以完成稻苗運載,他在田間就可以等待稻苗“從天而降”。
吉林市農業農村局介紹,當地已建成中大型可視農業基地逾160家,搜集到農業可感知數據逾2.5億條。這些數據提供給AI組成“最強大腦”,指導當地農事生產。
近年來,吉林省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AI“智牛”施展拳腳提供了更好條件。在地塊集中的老爺嶺農業集團,農資、稻苗均由運載無人機配送。去年,老爺嶺農業集團新增6架無人機,承擔起春耕運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任務。
該集團副總經理張永剛指著全自動生產加工線說,每小時4000件的包裝速度,讓公司可以滿足來自韓國客戶的訂單。“AI還能根據天氣變化輔助制定生產計劃。在生產車間,水稻脫殼、加工、包裝等流程也都由AI控制。”
當AI成為新農具,中國東北的農村正重新定義“面朝黃土”。各地舉辦的農機展也成為新農人們關注的重點。韓興旺每年都會逛展,尋找更智能、高效的幫手。“彎腰種地的時代過去了,現在種好田得會駕馭‘智牛’。”(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