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都半年了,為什么我還是覺得腦子像蒙了層霧,爬個樓梯就喘得不行?”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可能會對“長新冠”這個詞不陌生。全球有7700多萬人被它困擾:疲勞、腦霧、呼吸困難,甚至心慌失眠,像是身體被按下了“慢放鍵”。更讓人頭疼的是,疫苗和現有藥物雖然能防重癥,卻對這些“后遺癥”束手無策。難道就只能硬扛?別急,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新發現或許能點亮一盞希望的燈——一種叫WEHI-P8的新化合物,不僅能“打”新冠病毒,還可能讓長新冠的陰影走遠。你想知道它有多神奇嗎?
長新冠:身體的“隱形債”
先來聊聊長新冠是啥。感染新冠后,大多數人覺得自己“好了”,可有三分之一的人卻沒那么幸運。他們可能會覺得身體像被抽了電:稍微動一動就累得不行,腦子轉得慢,連昨天吃了啥都想半天。更嚴重的,還可能出現肺部炎癥、心臟問題,甚至記憶力下降。這種情況,學名叫“COVID-19急性后遺癥”(PASC),但我們更常聽到的就是“長新冠”。
為什么會這樣?罪魁禍首是新冠病毒(SARS-CoV-2)。它不光會引發急性感染,還可能在身體里“搗亂”好幾個月,擾亂免疫系統,引發炎癥,甚至傷到肺、心臟、大腦等器官。現有的抗病毒藥,比如Paxlovid,主要針對病毒的“主蛋白酶”(Mpro),能降低重癥風險,但對長新冠的癥狀幾乎沒轍。科學家們發現,病毒里還有個“幫兇”叫PLpro(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它既幫病毒復制,還會壓制我們的免疫反應。可惜,針對PLpro的藥物一直是個“空白區”。
新希望:WEHI-P8的“精準打擊”
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不甘心讓長新冠繼續“作妖”。他們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帶來了一位“新選手”——WEHI-P8。這是一種新型抗病毒化合物,專門瞄準PLpro這個病毒的“軟肋”。它是怎么誕生的?科學家們從40多萬個小分子中“海選”,挑出16個潛力股,再精雕細琢,最終打造出WEHI-P8。它的特別之處在于,找到PLpro上一個其他藥物沒用過的“秘密結合點”,像把精準的鑰匙,牢牢鎖住病毒的“發動機”。
實驗室里,WEHI-P8表現得像個全能選手:不僅能抑制病毒復制,還能保護細胞,減少炎癥。更厲害的是,它不像有些藥物需要“搭檔”幫忙(比如Paxlovid得靠利托那韋增效),單槍匹馬就能上場,副作用還少。
小鼠實驗:長新冠癥狀被“打退”
光在試管里牛還不夠,WEHI-P8得在活體實驗里證明自己。研究團隊找來一群小鼠,模擬了新冠的輕癥、重癥,甚至長新冠的癥狀。這些小鼠有的感染后體重狂掉,有的肺里全是炎癥,還有的腦子變得“遲鈍”,連簡單的記憶測試都過不了——聽起來是不是很像長新冠患者的遭遇?
給這些小鼠用了WEHI-P8后,奇跡發生了。它們的病毒量明顯下降,體重不再掉,肺部炎癥也減輕了。更驚人的是,在模擬長新冠的小鼠身上,WEHI-P8讓肺部的出血和瘢痕少了,腦部的炎癥標志物也降了,連記憶力測試都表現得更好。尤其是雌性小鼠,效果特別明顯——這點很有意思,因為現實中,女性似乎更容易被長新冠纏上。
相比之下,Paxlovid雖然也不錯,但WEHI-P8在減少免疫細胞“暴走”和炎癥因子方面更勝一籌。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額外的藥物“助攻”,用起來更簡單。
離我們還有多遠?
看到這里,你可能已經在想:“這藥啥時候能用上?我也想試試!”先別急,WEHI-P8目前還在“動物實驗”階段,離走進醫院還有段路要走。畢竟,從小鼠到人體,中間得經過嚴格的人體試驗,確保安全和效果。
不過,這項研究已經讓人眼前一亮。WEHI-P8不僅對新冠病毒有效,還對其他冠狀病毒有“跨界”作用,未來如果有新的疫情,它可能也能派上用場。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長新冠并不是“無解”的難題。只要找對靶點,科學就能幫我們奪回健康。
當然,研究也有局限性。比如,小鼠的心臟和腸道問題沒完全好轉,說明長新冠的復雜性超乎想象。還有,如果感染后拖太久才用藥,效果會不會打折?這些問題還得靠更多研究來解答。研究負責人Marcel Doerflinger博士說得好:“我們做到了一些現有藥物做不到的事,但這只是開始。”
普通人能做啥?*
雖然WEHI-P8還沒上市,但長新冠的威脅就在眼前。我們能做點啥保護自己?首先,疫苗還是得打,它雖然不能完全防長新冠,但能大大降低重癥風險。其次,感染后別硬扛,尤其是出現持續疲勞、腦霧等癥狀時,趕緊找醫生,別讓小問題拖成大麻煩。還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運動、吃得營養點、睡好覺——也能讓身體更“抗打”。
最后,想問問你:有沒有被長新冠困擾過?或者身邊有人還在為它發愁?在評論區分享一下吧,說不定你的故事能給其他人一點啟發!科學在進步,未來一定會更好,你說呢?
參考資料:M. Bader, S., Calleja, D.J., Devine, S.M. et al. A novel PLpro inhibitor improves outcomes in a pre-clinical model of long COVID. Nature Communications 16, 2900 (2025). DOI:10.1038/s41467-025-57905-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