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城聚,城以人興。三島各行各業的無數奮斗者,為了崇明發展而精耕細作,我們陸續推出“我在崇明,蠻好的”系列人物專訪,邀請這些奮斗者,講述屬于他們和崇明的故事,敬獻每一位參與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平凡英雄。
“不想上班了,回家種地吧。”這是很多都市白領心照不宣的口頭禪。當都市人還在為早高峰擁擠的地鐵和996的工作節奏焦慮時,“魔都媽媽”徐睿已經帶著丈夫和兒子搬離上海城區,在遠離喧囂的橫沙島租下一片荒地,開啟種菜養雞、自給自足的農場生活。這一選擇的背后,不僅是一個家庭對生活方式的重新定義,更折射出當代人對“幸福”的多元理解。
徐睿和兒子
逃離內卷 當“人生贏家”選擇歸零
2021年以前,徐睿的生活是標準的“都市精英”模式,高強度的工作讓親子時間幾乎為零,身體也逐漸被高壓工作所拖累。2021年的一次假期,徐睿帶著家人到崇明橫沙島旅游。短短的幾天時間,徐睿發覺在橫沙不安焦躁的情緒得到了宣泄,身心也慢慢被療愈。看著兒子在田野里撒歡所綻放的笑臉,徐睿決定在島上租下一間小院,開啟有機生活。
放棄打拼的一切,從頭開始接觸農業這一陌生領域?起初,夫妻二人也猶豫過,他們選擇每周在市區和橫沙之間往返。兒子幼升小時,提出想到橫沙上小學的想法,讓夫妻二人堅定了辭職的想法,作出舉家搬遷并在橫沙開設一家有機農場的決定。
轉型陣痛 城市媽媽的“土味”成長記
從PPT高手到農業新手,徐睿的轉型并不浪漫。第一年因缺乏經驗,夫妻二人播種的蔬菜遭遇蟲害全軍覆沒,散養的土雞被狗和黃鼠狼叼走半數。“事實證明,是我們想得太簡單。”夫妻倆白天跟著視頻學習種菜,偶爾也向村民請教,到晚上就“猛啃”農業書籍,做起了“草根農民”。
一次偶然的機會,徐睿得知用果皮菜葉等制成的“環保酵素”,不僅能讓土地變肥沃,還可以種出無公害蔬菜。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徐睿開始收集身邊的各類廚余濕垃圾,配以紅糖和水按比例混合,裝入桶中進行發酵。“當時的材料很少,我們就在島上到處翻‘垃圾’,甚至連河道里漂浮的水草也是我們的目標。”在夫妻倆的影響下,兒子和他的小伙伴們也加入了搜集“垃圾”的隊伍。“最開始我也有點忐忑,生怕前功盡棄。”徐睿笑著說。但是酵素發酵成功后,澆灌到菜地里,奇跡出現了。原本枯黃的土地慢慢變軟、變肥沃,蔬果長勢喜人。酵素的使用,不但幫助食品變得更健康,還顯著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和農產品的品質。
經過三年的實踐,徐睿制作的酵素令土壤實現了生態平衡,農場內的20畝稻田和6畝果園也都通過了有機認證。
酵素革命 一場垃圾變“黃金”的實踐
今年年初,徐睿將酵素制作經驗,無償分享給有需要的村民,并鼓勵村民收集家中果皮菜葉一同制作。在徐睿夫婦的帶領下,豐樂村已收集廚余垃圾超3噸,并制作酵素超100桶。
其實第一次試圖教村民做酵素,并不被所有人認可。“大家都笑我‘城里人瞎折騰’。”徐睿笑著回憶。但她堅持免費開班,用自家農場的經驗告訴大家“養土”的重要性。如今,島上18個村居的100多戶村民都加入了她的“廚余變酵素”計劃,每月回收超3噸果皮菜葉制成肥料,她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島酵素師”。
自然教育 讓孩子成為土地的“學生”
搬來橫沙的三年里,徐睿的兒子學會了播種、除草、采摘......雙手也有了幾個小繭子。無論何時,總會看到在農場里忙碌的小小身影。“在城市,我們消費的是商品。在這里,我更想讓孩子學會創造價值。”作為一名“不內卷”的“魔都媽媽”,如此新奇的教育理念,自然引得許多家長前來取經。2024年,徐睿成立“美憶家庭社群”,在社群里,家長們暢所欲言,每周一次線上聚會,交流討論家庭教育和兒童身心健康。
“很多人問我會不會后悔?”徐睿擦著手上的泥土笑道:“當你看到曾經荒蕪的土地長出果實,當村民主動來學酵素種植,當你看到孩子能分清水稻和稗草,當你看見孩子因為見到一枚特別大的雞蛋而歡呼時,那種價值感是報表上的KPI給不了的。”
如今徐睿一家六口,四代同堂居住在橫沙島上。問及未來的夢想,兒子樂樂咧嘴一笑:“長大之后,我想成為農業科學家。”——這或許是有機生活埋下的另一顆種子。
記者:楊祎晨
編輯:陸海華
責編:李琳、陸海華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