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奇不過三山,高不過五岳,但因孕育了孔子,擁有了得天獨厚的IP,成為中國儒家文化源頭的重要標志之一。
如何用好這一文化IP?4月12日,“行走黃河”行進式主題采訪活動來到尼山圣境,探尋這一項目發展背后的文旅探索。
暮春時節,尼山腳下,一批批的研學團走進尼山圣境。他們在這里尋找儒家2500多年的文脈傳承。
《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揚遐邇。盡管尼山遠近有名,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尼山腳下只有平凡的村落,尋常的山水,波瀾不興。
尼山背后蘊藏著的深厚文化底蘊,如何彰顯?
2012年,以儒家文化為核心,以“明禮生活方式”為文化主題的尼山圣境項目開工。該項目定位為集文化體驗、修學啟智、生態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文化修賢度假勝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基地、世界級人文旅游目的地。
“尼山圣境是江蘇無錫和山東濟寧兩地國有企業合作開發的項目。當時之所以選擇投資做這個項目,最看重的就是孔子是世界級IP,是稀缺性的文化資源。”無錫靈山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君毅說。
但是,僅依靠文化IP來發展文旅項目,并不一定就能讓老百姓喜歡。如何才能更吸引人?
王君毅認為,需要從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里去汲取,通過文化的轉化,“打造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具有人間煙火氣的旅游產品。”
“傳統文化的傳承,要變成活在當代的文化,它才有生命力,老百姓就會喜聞樂見,能夠接受。讓在廟堂之上的東西走下來,跟老百姓貼近,產生情緒價值,有共情,然后通過現在的科技手段融合在一起,變成了一個特別具有人間煙火氣的產品,老百姓就會特別愿意去。”王君毅介紹,去年是尼山圣境正常經營的第二個完整年,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
對孔子這一IP的開發并未結束。
今年5月1日,尼山圣境二期項目——魯源小鎮,將正式開園。魯源小鎮距離尼山圣境首期項目直線距離不到1公里。公元前551年,孔子的世界就從魯源村開啟。與尼山圣境首期觀光型景區不同,魯源小鎮將是24小時業態,涵蓋了吃、住、行、游等度假目的地型的休閑業態。
“兩個景區的功能是不一樣的。”在王君毅看來,24小時業態就是要讓人慢下來靜下來,然后玩起來嗨起來,圍繞大文旅+大教育產業來做文章,未來在這個地方將集聚文化體驗、演藝互動、教育培訓、研學游學、文創開發等,發揮出旅游長尾經濟效應。王君毅預計,未來兩個景區年接待游客數量將達到700萬至800萬人左右。
4月12日,記者在魯源小鎮項目看到,項目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穿著古代服飾的男女,在這里吟詩、習武、作畫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體驗項目均有不同形式的呈現,仿佛回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
如果孔子能穿越時空,回到2500多年后的魯源村,他會作何感想?或許這里會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大眾新聞記者 修從濤 劉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