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咱們聊點刺激的,中美關稅戰這個連續劇又更新了,而且這次可能要從"家庭倫理劇"升級成"災難大片"了。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吃瓜"和"被瓜吃"之間反復橫跳的金融從業者,我覺得是時候給大家掰扯掰扯這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最新劇情了。
一、技術戰:當"卡脖子"變成"互相掐脖子"
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活脫脫就是一出"學霸不讓學渣抄作業"的戲碼。從華為到中興,從半導體到5G,美國這波操作堪稱"精準打擊"。但問題是,中國這個"學渣"現在不僅會自己做作業,還開始研究起"奧數題"了。
看看我們的芯片產業,雖然現在還在"蹣跚學步",但投資熱度堪比當年的共享單車。各地政府砸錢建廠的速度,比大媽搶雞蛋還積極。中芯國際雖然工藝制程落后臺積電幾代,但好歹能保證"餓不死"。這就像你家樓下突然開了個煎餅攤,雖然不如米其林三星,但至少半夜餓不著。
不過說實話,現在國內科技企業最該感謝的可能是特朗普和拜登。沒有他們的"鞭策",哪來現在舉國上下對自主創新的重視?這波操作完美詮釋了什么叫"最好的老師是對手"。
二、農業戰:當"大豆君"變成"政治犧牲品"
還記得2018年中美貿易戰剛開打時,美國豆農那叫一個慘。中國不買大豆后,美國大豆庫存多到能填平密西西比河。豆農們被迫把大豆存谷倉,結果谷倉價格漲得比大豆還快,這黑色幽默都能拍成《大豆去哪兒》了。
現在中國轉頭從巴西進口大豆,巴西農民樂開了花,直接把亞馬遜雨林砍了種大豆。環保組織哭暈在廁所,這波操作堪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個地球"。
最魔幻的是,美國后來不得不給農民發補貼,結果補貼的錢還是從對中國商品加的關稅里出的。這不就是典型的"拆東墻補西墻,結果發現東墻是承重墻"嗎?
三、消費品戰:當"買買買"變成"貴貴貴"
各位剁手黨注意了,你們最愛的"雙十一"可能要變成"雙倍十一"了。如果美國對服裝、電子產品再加關稅,iPhone的價格可能會讓你覺得腎不夠用。
還記得2019年關稅戰打得最兇的時候,美國沃爾瑪里的圣誕樹價格直接翻倍。美國人民過圣誕節的成本突然增加,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圣誕驚魂夜"。
更魔幻的是,有些美國企業為了避稅,把商品先運到越南轉一圈再進美國,美其名曰"越南制造"。結果海關一查,發現連標簽都沒換,這操作簡直是把海關人員當傻子。
四、服務業戰:當"看不見的戰爭"打響
現在最慌的可能是準備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萬一哪天美國限制中國學生簽證,常春藤名校的財政處長可能要哭暈在廁所——中國留學生可是他們的"金主爸爸"啊。
還有那些準備去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現在估計都在考慮轉戰港股。但問題是港股流動性跟A股比起來,就像小賣部和沃爾瑪的區別。
最慘的是那些做中美跨境支付的公司,前幾年還風光無限,現在可能要考慮轉行送外賣了。畢竟送外賣不需要考慮SWIFT系統制裁,頂多考慮下交通罰款。
五、全球影響:當"神仙打架"變成"凡人渡劫"
韓國現在是最尷尬的,半導體產業依賴中國,安全依賴美國,活像離婚家庭的孩子。三星高管現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可能就是看中美又出什么新政策。
新加坡更慘,作為全球貿易的中轉站,中美打個噴嚏,新加坡就得肺炎。現在新加坡政府可能正在考慮把國家轉型成"大型免稅店",專做中美貿易避稅生意。
最魔幻的是阿聯酋,本來靠賣石油美滋滋,結果中美一鬧,各國都開始搞新能源。現在迪拜塔上可能要考慮裝太陽能板了,畢竟石油這碗飯可能快端不穩了。
六、未來展望:當"不確定"成為唯一確定的事
現在的情況是,中美就像兩個賭紅眼的賭徒,都知道繼續下去對誰都沒好處,但誰都不愿意先認輸。美國想維持霸權,中國想實現復興,這場較量注定是場馬拉松。
但各位也別太悲觀,歷史上每次危機都伴隨著機遇。就像2008年金融危機后崛起了移動互聯網,這次說不定能逼出什么新產業。也許再過幾年回頭看,我們會感謝這段"壓力測試"的日子。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名言:在別人恐慌時你要假裝鎮定,在別人鎮定時你要真的恐慌。畢竟在這個魔幻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是最寶貴的資產。
(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那一定是你想多了。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建議各位讀者把本文當下酒菜看看就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