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游 5.探秘宜豐南屏公園 崇文塔人天已不迷 陶淵明故里窺游子
從天寶古村踏上歸程,師傅穩穩地把車停在橋邊,臉上掛著熱忱的笑容,抬手為我指引:“從這橋上的階梯下去,走到河邊,再順著河道走上200來米,就到南屏公園了!” 我懷揣著雀躍與好奇,像即將奔赴一場神秘約會,就此開啟了這段滿是驚喜的探秘之旅。
剛踏入南屏公園的土地,一座直插云霄的高塔便如磁石般,瞬間牢牢吸引住我的目光。我心底篤定,這必定就是大名鼎鼎的崇文塔。我沿著河邊緩緩踱步,微風輕拂,送來河水淡淡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接著拾級而上,每一步都帶著對未知的期待,終于,站在了崇文塔的跟前。仰頭望去,層層疊疊,整整七層,那氣勢,宛如一位威嚴的巨人,俯瞰著這片大地,讓人不禁心生敬畏。
南屏公園作為省級森林公園,宛如一顆鑲嵌在城南的綠寶石。南屏山恰似一道翠綠屏障,“南屏”之名由此而來,在悠悠古時,它還有個溫婉的稱呼——綠秀山。又因為它靜靜坐落于縣署之南,形狀恰似文人案前的幾案,所以人們也親昵地喚它“案山”。古往今來,這里一直是人文的沃土,蘇東坡、蘇轍、黃庭堅、劉辰翁等一眾文壇大咖,都曾慕名而來。他們在此留下的千古題贊,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南屏山的歷史長卷中,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盡的文化魅力。
崇文塔作為宜豐的標志性歷史建筑,承載著人們對文風昌盛的美好祈愿,故而得名。如今,它更是晉升為省級文保單位,備受珍視。它始建于明天啟六年(1626),歷經歲月的滄桑與波折,直到康熙五十六年(1717),才終于續建完第6、7兩層,前后耗時整整91年,這漫長的歲月里,不知凝聚了多少匠人的心血與汗水,才成就了眼前這座不朽的杰作。
這座塔為七層八面的樓閣式建筑,采用堅固的磚石結構,高達45.5米,直聳天際。每兩層之間都巧妙地設有腰檐與平臺,平臺上鋪著平整的石板,仿佛在邀請人們停下腳步,欣賞這一方天地。各層每面都設有一門,門旁裝飾著精致的壁龕式小窗,為這座古樸的塔增添了幾分靈動與俏皮。塔壁上抹著5毫米厚的白灰,上面清晰地刻著“崇文塔”和“光緒十九年重修”的字樣,這些刻痕,宛如歲月的指紋,記錄著它的前世今生。我不禁遐想,要是能登上這座塔,站在塔頂,整個宜豐縣城的絕美風光便能毫無保留地盡收眼底,那該是何等的暢快與震撼!
懷著滿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走進塔內,然而眼前的景象卻如同一盆冷水,瞬間澆滅了我的熱情。內墻斑駁不堪,歲月的痕跡觸目驚心,更讓人痛心的是,還有些不文明的游客在上面肆意亂寫亂畫,那些丑陋的字跡,就像一道道傷疤,刻在崇文塔的身上,實在是大煞風景。我本滿心期待著登上最高層,好好領略一下全縣城的美景,感受那“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可繞著塔轉了一圈又一圈,眼睛都看花了,愣是沒找到樓梯的蹤影,心里別提多失落了,就像一個滿心期待打開寶藏的孩子,卻發現寶藏箱上了鎖,鑰匙也不知去向。
從創基到現在,崇文塔已經在風雨中屹立了394年,這漫長的歲月里,它像一位忠誠的衛士,又像一根定海神針,穩穩地扎根在南屏瀚峰文化園最東端的耶溪之濱,默默守護著這座千年古縣。仿佛正是因為它的堅守,這里才年年風調雨順、平安順遂,它早已成為宜豐人民心中的精神寄托,承載著無數的回憶與故事。
古往今來,無數詩人墨客被崇文塔的魅力所吸引,慕名登上塔頂,他們的才情在這天地間肆意揮灑,留下了一首首動人的詩篇。就像《宜豐史話》“八景概覽”中記錄的兩首詩詞,
清·胡亦堂寫道:
一經峰青江樹賒,崇文風日倚晴沙。
真疑貝葉傳花雨,為想鸚鵡悟浮槎。
證入維摩清磬遠,坐將蘭若白云斜。
出郭極目村煙晚,琴罷何心勾漏砂。
清·吉必兆也留下佳作:
離城方里許,一塔隱招提。
寺古慈云滿,山空慧目低。
鋪金飛貝葉,鳴玉繞寒溪。
坐久諸緣靜,人天已不迷。
這些詩詞,就像穿越時空的使者,帶著我們領略崇文塔往昔的風采,它們不正是崇文塔魅力的最好見證嗎?
在崇文塔的前方,一座嶄新的狀元坊靜靜矗立著,它周身散發著新建筑特有的氣息,應該是新建不久。我對它的來歷充滿了好奇,在網上一頓瘋狂搜索,眼睛都快盯出了火花,愣是沒找到關于這座狀元坊的半點資料。
于是我向智能助手求助,可得到的答復卻讓我有些失望,目前并無公開資料明確顯示宜春宜豐縣崇文塔前有狀元坊,只知道宜豐縣新莊鎮靈源村是狀元姚勉的故里,還有花橋鄉白市村厚埠自然村的魯班坊有明確建造時間記載,建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孟秋月善士毛應璽重修 。看來這座狀元坊的身世,暫時還被一層神秘的面紗所籠罩,只能先把這個疑問小心翼翼地留在心里,期待著日后能解開它的謎團。
帶著一絲遺憾,我告別了崇文塔,沿著湖邊的木棧道繼續前行,我的目標只有一個——尋找陶淵明故居。一路上,走過石拱橋,這個湖就叫淵明湖,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像是無數顆鉆石在閃爍。不遠處的崇文塔與湖水、拱橋互為映襯。
走著走著,眼前突然出現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桃花源記》的節選,那些熟悉的文字,瞬間把我拉進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再穿過兩塊刻著字的石頭中間的過道,右邊幾間搭建得頗有古風的茅草屋映入眼簾,屋門上寫著“屋舍儼然”四個大字,看到這四個字的瞬間,我心里一陣激動,我知道,我心心念念的陶淵明故里園終于到啦!
陶淵明,那可是東晉時期大名鼎鼎的大詩人,他就像一顆璀璨的星辰,在中國文學的天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他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尊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的代表作《歸田園居》《桃花源記》等,早已家喻戶曉,成為了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在陶淵明故里園的正中央,一座陶淵明的塑像靜靜矗立著,他目光深邃,仿佛穿越千年的時光,凝視著這片曾經熟悉的土地。坐基四周都刻著與陶淵明相關的文字。塑像背后就是淵明書院,這里也是陶淵明紀念館的所在地。
沒來宜豐之前,我一直以為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也就是現在的九江)人,畢竟語文教材里是這么描述的,而且印象中他晚年也是隱居在九江一帶。可到了宜豐陶淵明紀念館,我才驚覺,原來陶淵明的始家本是宜豐,他29歲才離開這里前往九江,晚年還曾一度回到故鄉。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游子歸來的身影,心中滿是感慨。
宜豐,這座充滿故事的小城,就是陶淵明的出生地,就在如今的澄塘鎮秀溪村(古稱安城),這里的“東蘺下”和“南山”兩個地名,歷經千年風雨,依舊未改,仿佛是歲月的忠實守望者,靜靜訴說著當年陶淵明的生活點滴。這里還留存著眾多與他相關的遺跡,每一處遺跡,都像是一把鑰匙,能打開那段塵封的歷史,讓人不禁沉浸在對古人生活的遐想之中。
宜豐縣歷經多年努力,四處收集史料,籌集資金,終于在南屏公園以東建成了占地一百多畝的陶淵明紀念館。走進書院,第一感覺竟像是進了一間茶館,中間的空地上擺滿了竹制的桌椅板凳,不過卻冷冷清清,不見有人喝茶,空氣中彌漫著一絲靜謐與冷清。紀念館正中央掛著“清風亮節”的牌匾,四周墻壁上展示著陶淵明始家宜豐的相關資料,雖說圖文并茂,但整個展覽看起來還是稍顯簡陋,就像一本沒有寫滿故事的書,讓人有些意猶未盡。
走出紀念館繼續向前,就看到了仙女廣場,廣場上那座仙女的白色塑像被圍了起來,只能遠遠地欣賞,她那潔白的身姿,在陽光下散發著柔和的光芒,真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讓人忍不住對她的故事浮想聯翩。
再往前走,便是革命烈士紀念碑。它位于園區中央,是一座方塔形建筑,高20.2米,寬4米,整個結構以磚為主,用鋼筋水泥混凝而成。碑上仿毛澤東手書體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幾個字鍍了金,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那光芒,仿佛是革命烈士們的精神在閃耀。這是為了紀念自大革命時期以來犧牲的宜豐籍革命烈士而建,正前方的碑上刻著978名革命烈士的英名,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背面則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看著這些,心中滿是敬畏之情,仿佛能看到當年革命烈士們英勇奮戰的身影。
南屏公園真的超級大,占地面積達820畝,是江西省規模最大的縣級綜合性生態公園。我這次只參觀了崇文塔、走過淵明湖,瀏覽了陶淵明故里園,瞻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還看見草坪上停著退役的戰機等武器裝備,原來還有個軍事博物館。
出了公園,看到路牌上有岳飛路,才知道南屏公園里還有岳王廟,可惜時間不夠,沒辦法再折回去參觀了,這就像一場還沒看完的精彩演出,留下了些許遺憾。這座公園可太了不起了,它不僅濃縮了岳飛轉戰宜豐七年的歷史和陶淵明故里的精華,還憑借“中國竹子之鄉”深厚的人文底蘊,成為了贛西北赫赫有名的觀光旅游勝地,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尋它的魅力。
從南屏公園出來后,我一邊走一邊打聽,目標是宜豐中學。聽說那所中學的門樓建筑像小故宮,我滿心期待,就怕到時候看到的只是“照騙”。走了足足大半個鐘頭,雙腿都有些酸痛了,終于看到前方有很多穿著校服騎車或走路的學生,我知道,目的地到啦。在等著過馬路的時候,我看到馬路對面有一塊“耀邦路”的路牌,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這會不會和當年的國家領導人有關呢?
眼前便是創辦于1923年的江西省宜豐中學的南校門,這可是首批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妥妥的百年名校。這個校門是2015年新建的,大家看看,這建筑,真的像小故宮嗎?
(3543 圖50 2025/3/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