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轟-6K,很多人都會質疑它到底是不是戰略轟炸機,畢竟在大多數軍迷的印象里,戰略轟炸機的航程,起碼要10000公里打底吧?不過,歷史上有一款轟炸機,雖然它的航程只比當時的重型戰斗機遠一點,卻被冠名為“最小的戰略轟炸機”,它就是法國的幻影IV。
幻影IV服役于1964年,當時全球最大的兩款戰略轟炸機,就是美國的B-52和俄羅斯的圖-95,都是航程15000公里上下,最大起飛重量200噸左右的巨獸。相比之下,幻影IV最大起飛重量只有33噸,航程也只有3700公里,別說跟美俄的戰略轟炸機相比,就是跟當時的中程轟炸機圖-16相比,也是個弟弟。要知道轟-6的原型圖-16,空重就遠超幻影IV的最大起飛重量,滿載后更是將近80噸,航程也超過了7000公里。
更加乳法的是,幻影IV甚至比美國的F-4戰斗機都大不了多少。F-4最大起飛重量高達28噸,只比幻影IV小一點,但最大載彈量超過7噸,和幻影IV幾乎相當,F-4的總推力更是高達16噸,甚至比幻影IV還要高2噸!
那么幻影IV為什么這么小呢?一方面是因為法國的發動機不行,當時推力最大的發動機就是幻影III上的“阿塔”,推力只有7噸;另一方面,法國在大型飛機方面設計經驗不足,無力設計一款四發重型轟炸機;再加上雙發飛機基本能滿足核打擊俄羅斯的需求,法國最終選擇了雙發方案。事實證明,法國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即便最終選擇了簡單等比例放大的“雙發幻影III”方案,也幾乎挖掘盡了法國航空工業的全部潛能,按照法國人的話就是“我們從來沒造過如此復雜的武器”。
不過,盡管法國人拼勁了全力,但依舊改變不了幻影IV只是一架大號攻擊機的事實。很多人可能好奇,這玩意外形和戰斗機一摸一樣,速度也能飛到2.2馬赫,為啥不是戰斗機呢?很簡單,戰斗機追求機動性,所以內油不能太多,而轟炸機追求大航程,所以要多裝油,這樣飛機就很笨重。幻影IV的航程比F-4大了40%,明顯內油更多,而推力反而更小,所以機動性極差。就拿爬升率來說,幻影IV只有43米/秒,僅相當于F-4的五分之一——人家爬到萬米高空只用一分鐘,你慢吞吞爬了5分鐘才上去,你好意思說自己是戰斗機嗎?
既然實際上只是個大號攻擊機,為什么幻影IV還能稱作“戰略轟炸機”呢?因為它承擔的是法國的戰略核打擊任務。當時法國還沒有研制出戰略核潛艇和彈道導彈,唯一的核打擊手段,就是用幻影IV臨空投放5萬噸級戰術核彈。蘇聯的莫斯科身居內陸,外圍又有東歐國家重重保護,幻影IV根本無法突入,所以它的第一目標就是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距離法國本土2000多公里,超過了幻影IV的作戰半徑,所以幻影IV還是需要空中加油,而且要繞飛到大西洋上空,這樣就可以借道挪威和瑞典上空,大大減少被中途攔截的可能。一旦進入波羅的海,幻影IV將以1.7馬赫的速度進行低空突防,然后拉高投擲核彈,攻擊完成后以 M2.2 的最大速度進行脫離,原路返回法國。
由于蘇聯當時裝備了大量高速截擊機,尤其是米格-25,速度更是超過3馬赫,所以幻影IV對蘇聯的核打擊,基本是一次單程旅行。所以從1979年起,法國為幻影IV裝備ASMP中距空地核導彈,高空發射最大射程300公里,最大速度3馬赫,低空發射最大射程80公里,最大速度2馬赫,大大提高了突防能力和載機的安全性。
不過進入80年代后,俄羅斯裝備了大量先進的蘇-27戰斗機、米格-31截擊機以及S300等遠程防空導彈,幻影IV和ASMP核導彈這對組合,已經無法有效突破蘇聯的防空火力網了,再加上法國的第一代戰略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已經服役,法國核力量的重心,實際上已從空基變成了海基。
冷戰結束后,隨著法國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凱旋”級的服役,幻影Ⅳ核打擊型于1996年全部退役,法國空中戰術核打擊任務由幻影2000N戰斗機接棒。2005年,最后1架偵查型幻影Ⅳ也退出現役,這款世界上最小的戰略轟炸機,終于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