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標題,知乎上有一個
我給他做了一個回應:
我覺得這是一種天生的特質,不好去評價看待。
也許這樣的人想要朋友,也許想要寧靜,或者倆都想要。
但是,通常朋友要么是因為利益產生,要么是因為價值觀或者信仰相近形成。
所以,這個沒有朋友、獨來獨往的人,我猜ta應該更期待價值觀共鳴,畢竟當下時代,觀念太多元太紊亂,人們都著急忙慌,交集也少。
現在,我來深入解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如果這個人是自得其樂的,自己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好,挺高興的,那說明其處在一個平衡的閉環中,完全沒問題。
但是,如果是另一種情況:這個人始終處于一種不滿足或者自我感覺比較消極,那就要重視了。
人和人之間,只要一交往關聯,要么是補充,要么是消耗,所以,“沒有朋友、獨來獨往”并因此感到消極的類群,往往是那些能量充足度不那么高的,她們和人打交道時,害怕消耗,這一類人往往因能量度低會過于敏感,又因為敏感而進一步消耗自己,于是。。。我曾經讓學員去讀《小公務員之死》這篇文章,其中小公務員就是典型畫像。
那,這個病怎么治呢?
我腦子里聯想起一個新聞,搜了一下,你看:
新聞中的這些方式背后是讓大家“交朋友”,先讓人們能慢下來,交利益之外的朋友,互相精神上補給。
它的原理就是:建立一個微環境,來對抗大環境。
但,回到財商和金融,如果這么做,得有現金流。
沒有現金流,年紀輕輕,就養老?還是會焦慮的!但是改善的出路是:如果能先讓自己得到補給和安寧,再交一些志同道合的、節奏同頻的朋友,多半就不會再頹廢了,就有很大可能性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那時候,現金流不就自然來了?
說一千道一萬,當代人,被消耗的比30年前大多了,承受力普遍削弱,尤其是在年輕人中:小時候都是富養,長大了被消耗,這個落差,屬于先甜后苦。
在現在工作場景中,也比比皆是,年紀輕輕的90后,很多都關閉了自己的按鈕,表現得渾渾噩噩。管理者們認為這是其“執行力”不夠,實際上,根源就是上面所講。
所以,這個知乎問題,實際具有一定普遍性。
創建一個好的微環境,讓人們除了物質之外,有一個清晰健康的信念信仰,是唯一的出路。
人就像混合動力車,要加油(金錢),也要燒氣兒(精神),平衡配置!
PUA和激勵,其實都是上述原理,只是在于出發動機的差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