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2日,以色列軍方高調宣布,其第36裝甲師已完成對加沙南部城市拉法的全面包圍,同時建設了“莫拉格走廊”防線,將拉法與汗尤尼斯徹底隔離。這一行動是以色列此前聲稱“完全奪回加沙主權”計劃的重要一環,旨在徹底摧毀哈馬斯武裝的殘余力量。然而,對地緣局勢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這不僅是一場軍事推進,更是一場冷酷、系統性的人道主義災難的加速器。以色列的軍事“勝利”,正在用平民的鮮血與流離失所的命運換取。
拉法的戰略地位無需贅述,作為加沙地帶與埃及接壤的門戶城市,它是加沙230萬人口在持續戰火中逃生的最后通道。而今,這個出口被徹底掐斷,變成包圍圈中的死地。據聯合國估計,自以軍重新發動大規模進攻以來,已有超過95萬人被迫從拉法向狹窄、資源匱乏的沿海地帶撤離。以色列反復空投傳單、廣播喊話、網絡發布撤離令,乍看是“人道安排”,實際上卻是通過“合法性偽裝”進行的強制驅趕。
以軍辯稱,這場攻勢是為徹底消滅哈馬斯殘存的軍事力量,但現實并不站在其敘事一方。哪怕是以色列內部的批評者也開始質疑:這樣的地毯式圍困與城市攻堅到底能否有效打擊極端組織?還是在無差別轟炸和平民驅逐中,反而激化仇恨,促使更多人走向極端?無論以色列政府如何強詞奪理,事實無法掩蓋:拉法被圍困是對平民的雙重懲罰——既剝奪他們的逃生權,也徹底摧毀他們的生存條件。
必須指出,以軍此次行動中復活的“莫拉格走廊”并非新設,而是以色列2005年撤出加沙前在南部定居點設立的軍事緩沖區,如今被重新軍事化,其象征意義令人警覺。這不是單純的軍事圍堵,而是一種領土重建信號——以色列正在通過軍事占領悄悄重塑邊界,制造“事實上的主權更替”。這完全背離了其對國際社會在撤軍協議中的承諾,等同于對加沙的“二次吞并”。
而與此同時,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雖然口頭呼吁“保護平民”,但實際行動卻一再縱容。特朗普政府不僅對以色列提供新一輪軍事援助,更在安理會否決任何試圖推動?;鸹蜃l責以方暴力的提案。在這樣的國際庇護下,以色列無所顧忌地將加沙轉變為“集中戰區”。人道法、戰爭規則、最基本的國際共識在這種雙重標準下已然成為笑話。中東的國際秩序,如今早已不是正義與和平的博弈,而是實力與投機的角力場。
對以色列而言,短期內,這種“鐵腕策略”或許能取得一時的戰果,但其長期戰略代價正在迅速膨脹。拉法事件已徹底撕裂地區信任。埃及、約旦等原本維持脆弱外交平衡的鄰國民眾情緒已瀕臨爆發,多國政府正承受來自街頭與議會的雙重壓力。伊朗與黎巴嫩真主黨更是公開宣稱,若以色列越過“人道底線”,將考慮“直接軍事回應”。更糟糕的是,這場戰爭正在激發全球穆斯林社群的憤怒,加劇西方國家內部的種族撕裂與安全風險。
巴勒斯坦問題從來不是純粹的地緣糾紛,而是全球秩序正義的試金石。而今,拉法的圍困不是個案,而是一個時代癥候,一個多邊機制失靈、強權邏輯統治、法理秩序崩塌的現實寫照。在這個背景下,任何呼吁和平的聲音都顯得蒼白無力。因為一個失去規則的世界,是沒有和平可言的。
拉法的圍困或許將在軍事通報中被簡化為“地面推進成功”“敵方據點被壓制”,但在歷史的注腳中,它將留下更沉重的烙印。這是一場對國際人道主義的集體羞辱,是對民族尊嚴的公開凌辱,是一次被國際社會“默許”的戰略暴行。今天是拉法,明天會是整個加沙。當戰爭成為獲取戰略紅利的默認手段,和平就變成了無法兌現的謊言。
拉法不是終點,它只是深淵的開始。真正的包圍圈,從來不是坦克形成的防線,而是沉默、縱容與無視共同構建的災難回音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