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泉州惠安,一片片零散耕地正蛻變為萬畝良田,一條條溪流重煥“水清岸綠”生機,一座座村莊變身“網紅打卡地”。近年來,惠安縣積極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重點推進走馬埭、黃塘—紫山兩大片區建設,以科學合理規劃為前提,用好用活占補平衡、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等政策工具,強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推動土地整治與多種要素跨界融合,實現騰挪空間、優化布局、改善生態、激發活力,全力打造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惠安樣板”。
破局低效用地
“政企銀”協同激活土地潛力
惠安縣曾因農村土地權屬分割,耕地碎片化問題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2畝,拋荒和“非糧化”現象嚴重。為此,惠安積極探尋破解之道。
經過前期多次對全域土地的綜合調研、摸排,掌握了村鎮的具體需求后,2023年9月,在上級部門的指導支持下,惠安縣充分融合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發改、財政等部門涉農政策,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四共機制”,創新開啟土地綜合整治“政企銀”合作模式。
所謂“政企銀”模式,即政府主導、國企擔當、銀行助力。以黃塘—紫山跨鄉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為例,該項目通過“政企銀”合作,引入惠安文旅集團為實施主體,由農發行提供授信資金3.8億元,以農業招商的方式引進盛豐農業公司運營,通過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將3300畝農戶土地統一流轉至文旅集團,由文旅集團開展高標準農田整治,整治完成交付給經營實施主體。
黃塘溪沿線高標準農田一隅?;莅部h自然資源局供圖
盛豐農業入場后開展規?;洜I,率先試行“兩稻兩菜”新型糧菜輪作模式,實現糧菜雙贏、穩產增收,畝產值由2500元提高至2萬元以上,經營效益遠高于個體種植戶,帶動周邊就業崗位500個,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帶動周邊鄉村地區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在黃塘鎮松溪村,昔日的零散耕地通過集中流轉、權屬調整和設施升級,已建成3300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土地活了,村民腰包也鼓了!”松溪村黨支部書記蔡文彬感慨道,“政策引領—資本介入—市場運作”這一模式不僅破解了資金瓶頸,更實現行政管理、市場運作與金融支持的“三方共贏”。
重塑土地格局
從碎片化到農文旅融合發展
針對耕地零散、利用率低的痛點,惠安縣實施“三跨整合”戰略:跨鎮域歸并,以黃塘溪水系為紐帶,串聯12個行政村零散耕地,打造4個千畝連片示范田,在農業空間上形成了一個個“千畝方”;跨部門協同,整合涉農資金2.2億元,完成36.6公里河道清淤整治,構建生態治理專項基金;跨政策疊加,推進“旱改水”“宜耕開發”工程,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
為破解耕地碎片化保護難題,惠安縣運用“多田套合”機制,構建“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糧食功能區”三級保護格局。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精準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統籌土地復墾、耕地恢復等項目,實現“一地多能”。目前,全縣高標準農田覆蓋率、糧食功能區達標率均達100%,4個千畝示范片區成為現代農業“樣板田”。
“過去地塊分散,農機進不來,現在連片耕作,效率翻了幾倍!”盛豐農業負責人表示。數據顯示,項目區耕地連片度提升60%,糧食年增產超20%,為糧食安全筑牢根基。
“這種模式不僅讓低效農用地向綠色、高質、高效的兩稻兩菜產業發展,更以黃塘溪慢道串聯起生態景觀與農田,形成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示范帶,讓綠水青山成為‘幸??可健??!被莅部h自然資源局地籍股負責人劉澤偉說。
惠安扎實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圖為惠女在油菜花田進行快閃秀。王勝攝
在下茂村,曾經的“臟亂差”河道經整治后變身“下茂花道”,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民通過“保底租金+經營分紅+就業收入”三重收益模型,年均增收超30%?!碍h境美了,游客多了,我們的日子更有奔頭!”村民陳大姐笑著說。
生態治理產生的指標通過市場化交易反哺資金缺口,形成“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2023年,黃塘溪小流域成功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沿黃塘溪打造的20公里農文旅走廊,成為惠安生態治理的亮眼名片。
“碳匯+”模式
生態價值轉化的創新實踐
農業現代化如何發展?近年來,惠安以走馬埭為載體,在幾十年的整治基礎上,積極探索土壤改良與土壤碳匯的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牡蠣養殖—廢殼利用—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碳匯+”綠色發展路徑。
走馬埭片區,這片曾經的沿海灘涂,經過世代圍墾與整治,已發展成為連片萬畝的良田。然而,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發現,惠安縣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現象。土壤酸化不僅降低了肥料利用率,還加劇了土壤病蟲害的發生,導致農作物減產,成為惠安縣糧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
為破解這一難題,惠安創新探索“牡蠣養殖—廢殼利用—土壤改良—碳匯交易”模式,即通過引進瑪塔公司研發利用牡蠣殼廢棄物制作成農業土壤調理劑,用于改善土壤酸性、降污固碳。同步配套制定《土壤改良碳匯核算技術規范》,打通“核算—認證—交易”全鏈條。該模式打通了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路徑,為土壤改良工作開辟了財政投入以外的新模式,2024年12月25日,全國首例土壤碳匯交易在惠安達成,首期碳匯收益10萬元。
全國首宗土壤改良碳匯交易在惠安簽約?;莅部h融媒體中心供圖
據了解,碳匯收益通過兩種方式分配:一是免費向農民提供土壤調理劑,企業獲取碳匯收益;二是農民購買調理劑并分享收益。通過對走馬埭1812.6畝的酸性土壤區施用271.90噸瑪塔牡蠣殼土壤調理劑,該地塊的土壤pH值從5.11提升至6.05,有機質含量提高37.6個百分點,生菜產量提高20%。
“土壤改良碳匯項目為土地增加了一個輸送營養的‘新管道’,為農業碳匯開辟了一個新途徑,不僅提升了公眾對于農業作為綠色產業的認知,也為今后的土壤改良工作增添了新活力?!鞭r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盛贊走馬埭的“碳匯+”路徑。
青山著意繪芳辰,最是人間第一春。四月的走馬埭,萬畝良田披上新綠,宛如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走馬埭片區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突破傳統開發思路,形成了多方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白唏R埭的轉型實踐證明,通過持續的基礎建設、技術創新和模式革新,傳統農業可以實現向現代化高優農業的成功跨越。”惠安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說。
從“碎片化”到“規?;保瑥摹吧鷳B短板”到“發展引擎”,惠安縣以土地綜合整治為支點,撬動了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如今,連片良田鋪展生機,綠水青山流淌幸福,一幅“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振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階段,惠安將持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進一步推廣“跨鄉鎮統籌”“政企銀合作”等創新模式,讓絢麗的鄉村振興之花在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持續綻放。(惠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