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金是我國當代文學大師
巴金〔1904—2005〕,本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我國當代文學大師,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巴金出身封建官宦世家,自幼在家延師讀書,1920年入讀成都外國語學校,22年因病肄業, 24年入讀南京東南大學附中,27年赴巴黎留學兩年,34年赴日本游學兩年。
巴金
巴金深受五四運動影響,進中學便走上新文學道路,21年發表第一篇文章,29年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中篇小說《滅亡》,署名“巴金”,引起文壇關注。以后,陸續完成《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戰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萌芽》、《新生》和《寒夜》等等,十幾部中長篇小說。其間,曾任《文學季刊》編委、《文化生活叢刊》、《吶喊》主編;1935—50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
青年時代
1949年,任全國文聯委員、上海作協主席、《收獲》主編,66年赴五七干校勞動兩年半。81年后,一直任全國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稱號。
他一生以稿費為生,還一次又一次捐助公益事業、助建中國現代文學館。
2005年,病逝上海,享壽102歲。
著作有《巴金全集》26卷。晚年出版雜文《隨想錄》五集。
巴金全集
二、巴金散文詩《日》的寫作背景
巴金作為文學大師,他的詩歌創作遠不如小說、散文廣為人知,但字里行間也流淌著大師深邃的哲思和熾熱的感情。
入選小學語文的《日》,是巴金于1941年創作的散文詩。當時,我們中國正遭受到日本國的侵略,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這個時候,千千萬萬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萬眾一心,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戰場,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來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生存的權利。
在這個特定的年代里,巴金以筆為武器,積極地投入到偉大的抗日救亡斗爭中去,他擔任《救亡日報》編委、又任《吶喊》〔后改《烽火》〕主編。1941年,他懷著熱切盼望勝利的心情,創作了《日》。
三、散文詩《日》原文
為著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于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贊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間它得到光,也得到熱了。
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旸〔yáng〕谷。
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貴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愿做人間的飛蛾。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四、《日》的內容和結構〔上〕
這篇散文詩,以文題《日》為導語,卻不直接寫“日”,而先寫“飛蛾撲火”、“夸父追日”兩典故,然后通過議論,表達“追求光和熱”、“追求光明”的主題。全文5個自然段,可分3層,層層深入,充滿詩意,富含哲理。
層一,1、2自然段,描寫飛蛾、夸父為追求光和熱而甘愿犧牲生命的故事。
先寫“飛蛾撲火”的奮不顧身、勇于犧性的壯烈形象。飛蛾具有生物本能的趨光性,有飛蛾撲火〔或投火、赴火〕之說,是貶義成語,比喻自取滅亡、自尋死路。可是作者在此文中,卻反其義而用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充滿詩意的筆觸,多角度地描寫飛娥撲火的藝術形象:一寫它是“為著追求光和熱”,理想是崇高的;二寫它“將身子撲向燈火”,為理想而拼命奮斗,行為是英勇的;三寫它“終于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以身殉職,結局是壯烈的;四寫它獻身理想時,“在最后的一瞬間,它得到光,也得到熱了”,它竟然達到目的,實現理想,如愿以償了,因此,綜合這四點,作者認為飛娥是一種英勇壯烈的美好生物,直言它“是值得贊美的”。
飛蛾撲火
接著,再寫“夸父追日”的一往無前、不惜獻身的偉大形象。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古代神話中,有個叫夸父的巨人,他立志追趕太陽,在路上渴得很厲害,喝干了黃河和渭河的水,感到還不夠,終于渴死在太陽落山的隅谷〔作者誤記為日出的旸谷〕。這則故事表現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堅強決心,也可以指不自量力。作者取其褒義,說他“懷念夸父”,因為“他追趕日影,渴死在旸谷”,獻出自己的生命。作者化用古代神話,懷念夸父追日,贊美他為了追求光明而獻身的偉大精神。
夸父追日
五、《日》的內容和結構〔下〕
層二,第3、4兩自然段,歌頌抗日將士追求光明的獻身精神,并議論人間如果沒有光和熱,就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在前兩段,作者描寫飛娥撲火、夸父追日,歌頌光明,贊美獻身精神,并不是突發懷古之幽情,而是在他們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把他們看成一種象征,象征為了追求光明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英勇行為、美好精神。這是本文象征意義的第一層次,就叫物理性質的“光和熱”吧。
在抗戰最艱苦階段,作者寫此文,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作者寫道:“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這就是說,前面寫動物、寫神話,這里寫“人”、寫國難當頭時的“抗日將士”了,從而,揭示出“光和熱”的社會意義:象征“光明的前途、民族的解放”,象征抗日將士為國捐軀的偉大形象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正是本文的主旨。
同時,為了強化正面的描寫,作者又在反面著筆,寫“寒冷和寂寞”。既然“光和熱”是喻“光明的前途、民族的解放”,那么,其反面的意思必是“亡國和滅種”了,于是,在強烈的正反對比中,作者強調:我們中國人民,與其在“寒冷和寂寞”中茍且偷生,不如在追求“光和熱”中“轟轟烈烈的死”、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而捐軀!
為了突出這種生死決絕的選擇,作者用假設反詰句再次強調:如果人間“沒有了光和熱,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大聲疾呼,人間不能沒有光和熱,呼呼人們為抗戰而獻身。
層三,第5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甘愿做人間飛娥,為追求光明而獻身。作者先假設,如果他能象飛娥擁有一雙翅膀,他就會象夸父追日一樣,“飛向火熱的日球”,只要眼前能得到“一陣光、一陣熱”,就“化作一陣煙”了,也在所不惜,以象征手法,形象地表達了愿為抗戰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綜上所述,作者是采用象征手法,以飛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熱”的形象,象征抗日將士為國捐軀的形象,贊美他們“為著追求光和熱,寧愿舍棄自己生命”的愛國主義精神,表達了作者要給“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帶來“光和熱”,要像飛蛾那樣“轟轟烈烈死”的浪漫情懷。
抗日戰場
六、《日》的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詩選擇了兩個核心意象,一是自然故事“飛娥撲火”,一個是神話故事“夸父追日”,前者利用了生物本能的趨光性,后者利用了追日神話的永恒性,都具有追求“光和熱”的典型性,以及“獻身光明”的象征性。同時,具象“火和日”,本身直接就象征“光明和前程”,又都與具象“寒冷黑暗”自然呈對立關系,能起到強化主題的效果。因此,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是選擇自然和神話故事為題材,題材典型,意象鮮明,又深層開拓,意蘊豐富,意境深遠,主題突出。
第二、象征意義具是有雙層結構,而篇章結構又具有遞進性。
本文的象征意義,有物理性和社會性兩個層次,表層描寫物理性的“光和熱”,深層則隱喻抗日將士的愛國思想和獻身精神。
而本文的篇章結構,則具有遞進性。全文是以文題“日”切入,導引出“飛娥撲火”和“夸父追日”兩個壯烈故事,最后升華出為光明獻身的人生最高境界,構成一個“從自然現象,到神話故事,再到‘人舍棄生命’故事,最后升華到哲理”、這樣一個遞進性的邏輯關系,分層描寫,逐層深入,意蘊深邃,引人入勝。
總之,本文活用典故,意象典型,結構層進,語言樸實,充滿詩意,富含哲理,為文情并茂的散文詩典范。陳存選2025、04、13
參資:百度百科《巴金·日》。
上海故居巴金塑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