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劉杰 通訊員 王樂)為深化“任務型學習”學科教學研究實踐,探尋科學規范的任務設計路徑,助力教師專業成長。4月10日,西安市未央區棗園小學開展了第四次學科大教研活動。本次教研活動聚焦教學中“基礎任務與挑戰任務的設計與實施策略”,以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為核心目標,通過不同學科微課展示及深度研討,探索用挑戰任務來驅動課堂中學生思維進階的實踐路徑。
語文高語組組長陳亮老師精心組織。陳玲玲老師以六年級下冊第14課《學弈》為例。陳老師精心備課,立足單元整體搭建三大任務鏈環環相扣。老師引導學生借助學習單落實字詞、難點句子的理解、文中“之”的意思等基礎性任務。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本。挑戰性任務則選擇與《學弈》主旨與結構相似的小古文,遷移學習,扎實落實學科素養。
微課展示后,語文組老師細琢任務細節。老師們圍繞“基礎性任務”“挑戰性任務”設計,對課例進行評課議課。語文的根基如磐石不可移,識字寫字、朗讀感悟等基礎在創新中亦要堅守。語文組研討展現出對任務型學習的深入思考。
數學組數學組在組長張曉榮老師的主持下開展活動。楊敏老師微課講授《三角形的內角和》。從提出三角形內角和問題,到運用測量、剪拼、折拼等多種方法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內容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課程不僅詳細展示了多種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的常規操作方法,還適當提及幾何推理思路,既滿足基礎學習需求,又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了思維,知識容量把控恰到好處。微課中楊老師通過巧妙提問,如“如何知道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之和呢?”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逐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的規律。利用動畫、實物操作等直觀手段展示三角形內角拼合過程,將抽象知識直觀化,讓學生輕松理解三角形內角和的原理。基礎性任務與挑戰性任務有效落實。
在隨后的聽課評課環節中,教師們各抒己見。大家圍繞基于任務驅動,優化課堂教學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教師們明確了任務如何整合優化呈現,巧設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英語組圍繞本次主題“基礎任務與挑戰任務的設計與實施策略”展開。活動開始,張露老師帶來了《Unit3 Learning better PartB》的精彩微課展示。課堂上,張老師教學思路清晰,環節緊湊,在關鍵的輸出環節,通過巧妙的分層任務設計,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搭建了個性化學習的橋梁。一方面,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基礎任務中夯實基礎,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辟了深度學習的通道,激發他們挑戰自我的熱情,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微課展示后,英語組的老師們深入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從基礎任務設計要點出發,探討如何讓任務更具趣味性與啟發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挑戰任務設計維度上,思考如何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挖掘更多的拓展方向;同時,針對課堂實施策略,分享了各自在教學中的寶貴經驗,共同探索更高效的任務執行方式。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斷碰撞,新的靈感與思路不斷涌現。
綜合綜合組由組長韓雨桐老師主持教研。王睿華老師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六年級音樂課《我的家在日喀則》。課堂上,王老師創設情境,巧妙設計學習任務,將學習任務融入生動有趣的教學環節中。引領學生們在音樂的海洋里暢游。
隨后,姬小娟老師進行說課。她深入剖析教材,從教學目標的設定到教學方法的選擇,從教學過程的設計到教學反思的闡述,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讓我們對《我的家在日喀則》這一課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課后,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老師們各抒己見,真誠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音樂課的進階目標應巧妙設計,為教學的改進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研活動最后,各學科教研組長和跟組行政進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反思課堂中角色轉型、內容轉化。教師應從“知識傳遞者”變為“學習賦能者”,讓任務成為學生自主探索的腳手架。讓靜態知識在動態實踐中煥發生機。
希望大家能把這種認真磨課的勁頭落實到常態課中,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本次學科大教研活動,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啟程。是一次課例設計的成果展示,更是一場關于任務型學習的探討。本次教研活動從不同學科微課展示里的智慧碰撞,到深度研討中的思維交融,“基礎任務與挑戰任務的設計與實施策略”不再是抽象概念,正逐步轉化為課堂上的生動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