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12日,伊朗與美國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結束了第一輪間接會談。雙方均使用“建設性”形容對話氣氛,并同意在下周繼續談判。在表面的和風細雨背后,這場遲來的外交接觸更像是一次各取所需的“緩兵之計”——并非走向解決,而是各自在危機邊緣的戰術回旋。
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美國對外政策的強硬基調再度確立,中東方向更是回歸“極限施壓”的老路線。在過去三個月內,美國頻頻加碼對伊朗的制裁,甚至默許以色列對伊朗境內目標進行“定點打擊”,令波斯灣局勢一度升溫至戰爭邊緣。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啟動與伊朗的接觸,并安排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前往阿曼與伊方間接對話,明顯不是出于善意對話的“覺醒”,而是為了壓制戰局外溢、防止全面失控的危機管理。
特朗普政府的邏輯從未改變——談判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管理敵人。本輪會談選擇“間接模式”,即雙方不在同一房間,由阿曼外長巴德爾進行傳話。這種操作既說明雙方互信程度為零。所謂“建設性”,不過是外交辭令中的保留劇本,是為下一輪施壓爭取合法性和輿論空間。
特朗普曾在第一任期撕毀伊核協議,并親手發動“斬首蘇萊曼尼”行動,如今卻又派出特使重啟對話,不能不說是一種矛盾表演。然而,這并非特朗普立場軟化,而是其“交易型外交”的典型體現。他愿意對話,但絕不等于妥協。他要的是屈服,而不是共識,是“贏得勝利”,不是“解決矛盾”。換言之,特朗普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簽名照相的“deal”,而不是一個真正可持續的和平架構。
反觀伊朗,此輪談判也絕非出于期待,而是戰略克制的表現。伊朗外長阿拉格齊明確表示,不愿浪費時間,但也承認“談判不會容易”。伊朗知道,美國不會輕易松綁制裁,更不會放棄對其核能力的持續打壓;但在當前多線對抗、以色列攻擊不斷的背景下,保持外交渠道的暢通至少能避免陷入被動孤立。德黑蘭需要時間,需要空間,也需要展示其理性一面,為其區域盟友、為支持者提供“可辯護”的立場。
此時阿曼這個在海灣政治中始終保持中立和調解傳統的小國,再度成為美伊之間的“話語中介”,本身就是一種中東戰略真空的象征。巴德爾在社交媒體上高調表態要“為全球和平與穩定作出更多努力”,語氣中帶有無力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美伊之間的問題不是一輪會談能解決的,而阿曼也無法改變美國依舊以制裁為先、以武力為底的基本政策結構。
當前,伊朗核計劃已經不再是2015年協議中的模樣,其濃縮鈾儲備、離心機種類、技術水平均已遠超當初。談判的“技術面”已失去現實基礎。對伊朗而言,真正關切的是如何解除制裁、恢復石油出口、融入金融體系,而非回到舊有條框中自縛手腳。而美國眼中的“回歸協議”則不過是一種框架化管理手段,本質上依然是遏制伊朗在區域崛起的工具。
但是,當前世界秩序已悄然轉向多極化,伊朗不再是孤軍奮戰的“棄兒”。它與中國的能源合作不斷深化,與俄羅斯的安全聯系穩步推進,還在積極修復與沙特、阿聯酋等地區對手的關系,布局“去美元化”與“去西方化”的雙線戰略。而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則因持續戰爭、外交失誤與戰略透支而不斷下滑。換句話說,今天的伊美對話早已不是“強權壓制弱國”,而是“衰權焦躁面對新現實”的對抗調和。
下輪會談將在4月19日舉行。盡管地點可能不再是馬斯喀特,但角色不會改變,阿曼仍是掮客,美伊仍是博弈者,而談判仍將是虛與委蛇的權宜之計。真正的問題仍未開始解決,真正的讓步尚未浮現。這種外交儀式背后,是更深、更險、更復雜的地緣對抗在持續堆積。
真正的問題從不是核技術,而是霸權焦慮;從不是協議文本,而是權力結構。在這個動蕩年代,沒有任何一場談判能獨自拯救世界,但每一次假和平,都可能為下一場戰爭埋下導火索。
伊美對話,是談,也是在試探對方底線;是緩,也是在為下一場可能的撞擊爭取時間。這場“建設性”的煙霧背后,依然是冷戰式的猜疑與算計。若無根本性妥協,這種所謂“對話進程”終將變成一次次無果而終的外交漂流。真正的較量,依然還在暗流之下等待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