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著作《傳習錄》中提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慎獨”’。“
這句話的大意是:人生除了人情世故、世事變遷這些事,就沒有其他事了。喜怒哀樂,難道不屬于人情嗎?從看、聽、說、行動,到富貴、貧賤、患難、生死,都是世事的變化。而世事的變化也都包含在人情之中,其中的關鍵在于‘致中和’,通過內心的修養和實踐,達到內心的中正以及與外界的和諧統一。而‘致中和’的關鍵又在于‘慎獨’。”,不斷地磨練自己,克制私欲,擴充良知。
“人情”是指人的情感、情緒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事變”是指各種事情的發生和變化。這表明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與人的情感體驗以及所經歷的事件緊密相關,不存在脫離人情和具體事件的抽象事物。
例如,人與人的交往和相處、學習、工作和合作等所有的日常活動,都既是人情的展現,也是事變的體現,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
這句話體現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務實思想,強調實踐和對現實生活的重視,反對脫離當下的現實生活去空談成長、道德和修行。
王陽明認為,人的成長、修行和道德的提升等等不能僅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和空談上,而是要在日常的人際交往和事務處理等“人情事變”中去落實和提升。通過積極應對當下所面臨的各種具體事件,實現個人的成長、道德的進步和修行的精進。
處理人情事變的過程正是良知顯現的場所。人們在應對人情事變時,要依靠良知來判斷是非善惡,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并在過程當中不斷地“致良知”,實現智慧、能力和心靈的提升、道德的完善。
如王陽明所言:"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心外無事,一切事物的存在與呈現,皆依賴于心的感知和參與。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也依賴于自己的內心。
任何的理論和想法都需要回到實際檢驗。人們要通過結果反饋中來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進行驗證,確定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和做事方法是否正確,而不是自以為是和想當然,與現實脫節。人們需要在現實實踐中面對和解決問題,才能實現真正的進步和發展。
人們最需要的真理和智慧也不在遠方,而來自當下的現實生活和工作,來自如何應對所面臨的事情。人的成長來自如何從自己的經歷中及時進行總結、反思、改進和升華。
真正有價值的目標和意義也蘊含在當下的現實生活和工作當中,真正有價值的目標也應該是與當下的自我緊密相連的,是基于當下環境、自身能力和資源所能夠直接觸及和實現的。
在修行上,王陽明反對空談心性,他強調內心強大的要領就是在事上磨,如果離開了事上磨,反而會落空,遇事則亂。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這才是真正的直抵本心,認清本心。
心外無物,所有的事物只有在與內心產生聯系時才有意義,因此人們應該時常察覺自己在應對面臨各種事件時的內心變化。在困難和挑戰面前、在突發事件中保持定力,恰是檢驗心性修為的試金石。
正如六祖慧能所強調的那樣,修行并非脫離現實生活而存在,真正的覺悟應當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會和實踐。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由物欲、情欲和妄念所產生的種種煩惱、焦慮和痛苦如同滋養如來智慧種子的土壤。脫離了現實的土壤,智慧的種子難以生長。
心外無理,道德準則以及事物的規律等,這些都源于人的內心良知,而非外在的客觀世界。事物的一切善惡,都是我們的心賦予的。我們周圍的事物和情境如何,不在事物和情境的本身,而在于我們的內心理解和感受,其意義和價值由我們的心所賦予。
人生即修行,現實生活即道場。當人們賦予日常生活的平凡勞動或工作以積極的價值和意義、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極度專注時,曾一度認為是乏味甚至痛苦的勞動或工作將轉化為精神修煉和創造力提升的過程。
當人們極度專注于某一件事情時,人們的意識將開始變得井然有序,逐漸進入心流狀態。從而提升效率,在幫助自己高效完成工作和提升自我的同時,擺脫焦慮,獲得愉悅和滿足。
只要能夠專注過程,即使是工作和打掃衛生等日常平凡活動都可以成為修行的契機和精神成長的階梯。
正如美國哲學家波西格在其經典著作《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所提到的那樣,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寺,而在變速箱的齒輪之間。佛陀或是耶穌坐在電腦和變速器的齒輪旁邊修行,會像坐在山頂和蓮花座上一樣自在。
人們生活的全部,都在人情和事變當中。人的成長、修行和道德的提升,來自如何應對人情和事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