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漾濞縣富恒鄉,白蕎村是一個彝族聚居的村莊,山川環繞,景色宜人。但曾經,村莊發展深受不良習俗困擾。“濫發請柬、大擺宴席、重殮厚葬、喪葬紙扎、客事中的‘牌局’等現象,是白蕎村的‘老舊俗’。”說起以前的辦客亂象,云南省漾濞縣富恒鄉白蕎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常應感慨不已,“村民們都深陷這股‘辦客風’中,人人有苦難言,卻又只能跟風,‘無事’客形成了惡性循環,嚴重拖累了村莊發展。”
白蕎村召開村民議事會宣傳移風易俗政策。馮楊麗攝
近年來,漾濞縣立足村莊實際,圍繞鄉村治理中的堵點、痛點,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黨群共建、全民參與的移風易俗創新模式,將鄉村治理與移風易俗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通過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和文明素養,讓“從簡”清風吹動村莊煥發新生,白蕎村就是受益村之一。
“我們把孝老愛親、弘揚美德、反對迷信、節儉辦客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并在日常工作中引導村民:老人在世時應盡心照料,去世后避免大操大辦。”常應介紹。白蕎村嚴格執行《富恒鄉關于推進移風易俗客事簡辦制度》,并結合實際制定《白蕎村客事辦理指導標準》。例如,標準明確規定辦客時宴請規模不得超過20桌,菜品以本地家常食材為主,葷素搭配控制在一定比例。通過成立村紅白理事會,村民辦客需向村民小組長和網格員報備,由理事會統一審批,明確客事流程、規模等細則,并落實事前宣傳、事中督導、事后回訪的全流程服務。近幾年來,白蕎村未出現一例違規辦客案例。
富恒鄉宣傳移風易俗政策。馮楊麗攝
為深化宣傳,白蕎村以黨員大會、戶長會、火塘會、院壩會、彝語方言宣講等形式,常態化開展移風易俗教育;同時利用廣播、宣傳欄、入戶走訪等渠道廣泛傳播,切實提升村民對政策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滿意度。“我們不僅要求村民不辦違規客事,還約束村干部、黨員、護林員等群體不得參與此類活動。”白蕎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常慶良表示,通過“管辦客”與“管參與”雙管齊下,有效遏制了不良風氣。
白蕎村緊盯“關鍵人、關鍵事、關鍵時”,組織76名黨員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通過樹立節儉典型與曝光違規案例相結合,形成正向激勵與警示震懾。針對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的辦客高峰期,采取入戶走訪、微信群提醒等方式提前介入監督,做到防微杜漸。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白蕎村將婚喪嫁娶、殯葬改革等內容融入日常宣講,并借助“盧鹿者”打跳、彝族刺繡、核桃美食廚藝培訓、人居環境整治、剪紙迎春、全民閱讀、電影下鄉等活動,讓文明新風浸潤田間地頭。
“去年家人去世后,我們第一時間向網格員報備,嚴格按照規定簡辦喪事,不扎紙器、不鋪張宴請,葷素搭配以節儉為主。”黨員鄭學玉坦言,過去大操大辦耗費精力財力,如今想來實屬浪費。村民張大姐也表示,自己兒子結婚時,按照新規辦喜事,省去了很多繁雜流程,節省了近三分之一的費用,一家人都輕松不少。而過去村里有名的“辦客專業戶”李大哥,如今也轉變觀念,將精力投入到核桃種植產業中,收入逐年增加。
通過持續治理,白蕎村已形成“婚事新辦、喪事儉辦、無事酒不辦”的新風尚。村民減少人情負擔后,得以專注發展生產,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寬。過去沉迷飲酒、無所事事的現象顯著減少,村莊呈現出積極向上、和諧有序的新面貌。(馮楊麗、梅晉敏、江靜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