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作為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始終將塞罕壩精神深植于心、踐行于行,積極探索產業轉型與生態建設協同共進的新路徑,把苗木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強力引擎,堅定不移走好綠色發展、二次創業路。
走進張家灣鄉巴頭溝村,一行行苗木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工人們拔苗、數苗、按規格分類扎捆,一派繁忙景象,這些苗木即將發往山西、陜西、寧夏等地區銷售。
一棵油松苗,市場價是2.4元,發走一車,大概可以收益3.5萬元。看似不起眼的小樹苗,搖身一變成了巴頭溝村實實在在的“搖錢樹”。
近年來,圍場把苗木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還積極邀請林業專家到村里開展技術培訓,手把手教村民科學種植、養護,解決技術難題。巴頭溝村黨支部書記彭忠已經有37年的苗木種植經驗,縣里鼓勵發展苗木產業的政策一出來,他就積極響應,想著一定要帶著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只要有村民想嘗試種植苗木,彭忠就主動上門,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從什么時候播種、怎么施肥,到病蟲害怎么防治,每一個細節都耐心指導。眼下,他又進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一邊幫著村民們把苗木分類、打包,一邊聯系老客戶,拓展新銷路。彭忠告訴筆者,這幾年種植苗木的效益是一年比一年好。
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絕大多數村民都開始種植苗木,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發展之路欣欣向榮,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現在巴頭溝村新興樟子松、松油、云杉等品類苗木種植達到1500畝左右,2025年還新增樺樹,蒙古櫟等品種。初苗培育畝產20萬棵,杯苗培育畝產5萬余棵。苗木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以前,很多村民靠種地為生,收入微薄,為了生計只能外出打工?,F在,家門口的苗木產業紅火起來,大家在家門口就能就業。
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發展特色產業,是當地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大實招。張家灣鄉巴頭溝村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特色產業優勢,通過引進優質品種、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打造特色品牌等措施,將苗木產業培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巴頭溝村發展苗木產業,只是圍場踐行塞罕壩精神、發展苗木產業的一個生動注腳。如今,在塞罕壩精神的引領下,圍場各鄉鎮全力推進苗木產業與造型松產業發展。從優質種苗培育,到精細化栽培管理,再到多元化銷售網絡搭建,已形成完整成熟的產業鏈條。圍場的苗木產業憑借過硬品質與良好口碑,市場版圖不斷拓展,正逐步成長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注入強勁動力。(閆雪、周怡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