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六大軍區改革為了十二大軍區,其中成都軍區司令員是賀炳炎,來自一野的一位猛將。政委是李井泉,他并沒有軍銜,只是因為他進入了政府工作,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第一書記,而政委則是兼任。另外,成都軍區還有兩位副政委,也都是非常優秀的政工干部。而這兩位副政委軍銜并不相同,其中一位還非常特別。
第一副政委是閻紅彥
閻紅彥早年比陜北軍閥部隊當兵,受自己連長的影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來參加清澗起義走上了革命道路。他長期以來一直在陜北或山西等地從事游擊斗爭,參與創建了陜甘根據地和西北紅軍,他也擔任過軍長職務,是陜北紅軍的代表人物之一。
抗戰爆發后,閻紅彥留在了大后方,擔任留守警備團團長,負責拱衛延安,保護中央安全。抗戰勝利后,他在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改稱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輔佐司令員陳錫聯,后來擔任第三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大西南后,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地方,先后擔任過四川省委書記、副省長兼重慶市委第一書記等職。按理來說,閻紅彥沒有軍職,又轉為地方領導,應該無緣55年的授銜儀式。一開始也確實如此,但主席卻說道“這次上將名單中一定要有陜北紅軍的代表,我看閻紅彥就是陜北紅軍的代表。”主席的話有分量,組織上于是讓閻紅彥兼任成都軍區第一副政委,并且被授予上將軍銜。
其實,本來另外一位也可以代表陜北紅軍,他就是賀晉年。賀晉年是兵團級干部,在解放戰爭期間又曾擔任縱隊司令員,級別也不低,但因為被高崗連累了,別說上將了,在當時僅僅準備授予大校軍銜,幸好主席拍板,才改為少將。
第二副政委是郭林祥
郭林祥是唐朝中書令、汾陽王郭子儀的后裔,他16歲就加入了紅軍,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斗爭以及長征。途中,他任中央軍委干部團四連指導員,先后參加土城、遵義、會理、搶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等著名的戰役戰斗。
抗戰期間,郭林祥先后擔任抗大總校隊長、大隊長、團長,后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政委。抗戰后期,他奉命到太行軍區工作,任八路軍豫西抗日支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參與開辟豫西抗日根據地。
抗戰勝利后,他在中原軍區任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與皮定均等率部向東線突圍,后任華東野戰軍獨立師副政委。此后, 他又調回了華北軍區,擔任縱隊的政治部主任。到了1949年,他擔任了第18兵團61軍副政治委員等職,并跟隨部隊參加了解放大西南的作戰。之后,他留在大西南,擔任過川北軍區副政委、西南軍區公安部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郭林祥被授予少將軍銜,并且在成都軍區任第二副政委。
不過,他之后的發展相比閻紅彥要好很多,他之后擔任過總后勤、新疆軍區、南京軍區政委,后調任總政部副主任,并且在1988年也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