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背后是羞恥感,羞恥感的背后是“應該”思維。
在面對挫敗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憤怒,甚至將這種憤怒指向自己或他人。然而,這種憤怒情緒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心理機制——羞恥感。羞恥感的產生與我們的“應該思維”密切相關,而“應該思維”又常常源于不合理信念,這些信念由于根深蒂固而成為自動化思維。
比如,我應該很受人喜歡。可是當我發現并沒有多少人喜歡自己時,就會感到羞恥并衍生出憤怒來。本文將從認知行為主義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羞恥感的來源,識別不合理的“應該思維”,并提供應對策略,最終實現情緒的改善和自我接納。
挫敗時的憤怒:羞恥感的外在表現
當我們面對挫敗時,內心往往會經歷一系列復雜的情緒變化。首先,我們會感到失望,因為現實與我們的期望產生了落差。然而,這種失望情緒很快會被另一種強烈的情緒——憤怒——所掩蓋。憤怒看似是對外界的不滿,但實際上更多是對自我的否定。
憤怒的背后,往往隱藏著羞恥感。羞恥感是一種對自我整體的否定性評價,它源于我們內心深處對“應該”的執著。例如,當我們認為“我應該成功”“我應該被認可”“我應該完美無缺”時,如果現實與這些“應該”不符,羞恥感就會油然而生。羞恥感讓我們感到自己不夠好,甚至產生自我貶低的想法。為了掩飾這種痛苦,憤怒就成了我們情緒的“保護機制”。
羞恥感的來源:根深蒂固的“應該思維”
羞恥感的核心在于“應該思維”。所謂“應該思維”,是指我們內心深處對自身或他人的行為、表現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這些期待常常以“應該”“必須”“不得不”等形式出現,例如:“我應該在事業上取得成功?!薄拔覒摰玫郊胰说恼J可。”“我必須完美無缺,不能犯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