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西漢都城長安,在經歷了王莽新朝的戰亂后,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面對這樣的局面,新帝劉秀該如何選擇?一個破敗的舊都,還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洛陽?
開國皇帝劉秀決定放棄古都長安,遷都洛陽,這個決定看似意外,實則必然,這背后究竟友有著怎樣的考量?
時代的變遷與長安的衰落
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聽取了婁敬和張良的意見,最終選定關中盆地的長安作為都城。
就像張良說的那樣,關中土地肥沃,有山川作為屏障,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因此也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關中四面環山,地勢險要,易于防守,難以攻打,這符合了用關中來控制天下的戰略構想。西漢王朝統治的兩百多年時間里,長安逐步發展成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信息來源:《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說是也。”
漢高祖修建的未央宮和漢武帝修建的建章宮,氣勢宏偉壯觀,充分展現了西漢王朝的繁榮和昌盛。
但任何事物都有興盛和衰敗的過程,王莽篡奪了政權,建立了新的王朝,長安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
王莽統治期間,社會十分動蕩,他制定的嚴苛政策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長安表面上維持著一定的穩定,但社會內部卻存在著各種矛盾,危機四伏,綠林軍、赤眉軍等起義軍紛紛起義,天下陷入混亂。長安這座曾經繁華的都城,成為了各方勢力爭奪的重點。
綠林軍、赤眉軍先后攻占長安,到處燒殺搶掠,曾經輝煌的宮殿廟宇被焚毀,熱鬧的街市變成一片廢墟。
信息來源:《后漢書·劉盆子傳》記載:“(赤眉)乃分萬人為一營,凡三十營,三輔震動。時青犢、上江、鐵脛、大彤、高湖、重連、鐵刀、五幡于弘農、陜縣合兵,與赤眉共攻更始。”
即使劉秀的部下馮異打敗了赤眉軍,重新奪回長安,這座古城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華,只剩下破敗的城墻,各行各業都衰落了,百姓生活困苦。
此時的長安,像一位衰老的人,已經沒有力量承擔新王朝的重任了,對劉秀來說,選擇一個經濟狀況良好,能夠迅速恢復生產,提供可靠后勤保障的都城非常重要。
很明顯,破敗不堪的長安已經無法滿足新王朝的這些需求。
劉秀的崛起與“基本盤”
劉秀和劉邦不一樣,他不是在關中起家的,而是在河北,他靠著河北那些有錢有勢的人的支持,在亂世里慢慢發展壯大,最后統一了天下。
所以,把都城定在洛陽,把政治中心搬到東邊,更符合劉秀和他支持者的利益。
這既是對功臣們的回報,也是為了更好地鞏固自己的統治。更深層的原因是,劉秀想要樹立自己的政治形象,稍微減弱西漢王朝的正統色彩,突出自己“復興漢室”的功勞。
選擇洛陽能夠有效地擺脫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建立一個以劉秀為中心的嶄新的政治局面,這樣就不會讓人覺得他只是西漢的延續,而是新時代的開創者。
攻占長安耗時費力,但洛陽已是囊中之物,顯然選擇洛陽更加實際,三個月后,劉秀攻克洛陽并立即定都,這足以說明洛陽對劉秀政權的戰略價值。
定都洛陽,方便劉秀從河內獲取物資,從漁陽調動兵力,從而集中力量平定天下。
洛陽地處中心位置,便于調動全國資源,也更有利于劉秀“先東后西”的戰略,即先平定關東,再逐步解決西方的割據勢力。
《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攻占洛陽并定都的內容,如“秋七月丁卯,光武至懷。遣耿弇、陳俊軍五社津,備滎陽以東。使吳漢率朱祜及廷尉岑彭、執金吾賈復等十一將軍圍朱鮪于洛陽。
劉秀的最終抉擇
劉秀最終選擇洛陽作為都城,并非隨心所欲,而是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尤其關東地區豪強的態度非常關鍵。
西漢為了集權,削弱地方勢力,曾把大量關東豪族遷到關中地區,如果劉秀定都長安,很可能再次發生類似的事情,關東豪強肯定會強烈反對。
遷都洛陽,既能避免與關東豪族正面沖突,又能維護自己的統治,是一種政治上的權衡之策。另外,當時的儒生群體也對劉秀的決策產生了影響。
自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儒生在政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儒家看來,洛陽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被視為天下的中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就像《荀子》里說的那樣,要靠近四方,最好選擇中心位置,所以帝王一定要住在天下的中心,這是禮制的規定。
當劉秀想把都城遷到長安時,儒生們紛紛勸諫,還寫了很多文章歌頌洛陽的好,試圖影響劉秀的決定。
在選拔人才方面,劉秀很有一套,他既要提拔有能力的新人,也要留用西漢的老臣,平衡各方勢力,以此來保證政權的穩定。
信息來源:《后漢書·光武帝紀》及相關《儒林傳》記載。如“(劉秀)將遷都洛陽,以鄧禹為前驅,既而留都洛陽。諸將勸都長安,帝問于志寧,志寧對曰:‘洛陽地當九衢,王業之本基也。’ 帝然之。”
對于世家大族,劉秀采取的是既防范又拉攏的策略,一方面限制他們的權力,另一方面又給予他們一定的優待和安置,目的是為了維持政權的穩定。
除了政治原因,劉秀做決定的時候還要考慮打仗的策略和當時的實際情況。當時的關東地區,雖然有很多小軍閥,但是他們的實力不強,而且各自為戰。
劉秀選擇了先搞定關東,再收拾西邊的隗囂、公孫述的策略。
定都洛陽就能更好地實施這個策略,可以集中力量一個一個地消滅敵人,最終統一全國。而且,長安經過連年的戰爭,已經變得破破爛爛的,重建起來非常費錢費力。
相對于當時的長安,洛陽的經濟發展更好,交通也更加方便,并且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因此更適合作為首都。
考慮到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各個方面,加上各方勢力的相互制約,劉秀最終選擇了洛陽。
東漢王朝的建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離不開劉秀在各方勢力之間巧妙地周旋和權衡,選擇定都洛陽,雖然可能不是最優的方案,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卻是最合適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