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美國副總統萬斯在社交媒體發文稱,華盛頓存在"既想對華動武又想維持供應鏈"的矛盾群體。這條動態引發國際關注,因為美國國會兩黨議員近期頻繁推動涉華強硬法案,同時美軍印太司令部正加強臺海軍事部署。中國軍事專家指出,這類言論暴露了美國內部戰略混亂,而解放軍已通過實戰化演訓展示反制能力。
萬斯提到的"內部人士"被推測為共和黨新保守派議員及特朗普政府前官員。這些人主張對華加征60%關稅的同時,卻依賴中國供應90%的稀土材料——F-35戰機每架需要417公斤稀土,而美國本土產能僅占10%。中國去年對美稀土出口量下降72%,直接導致美軍六代機研發進度延遲9個月。這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邏輯,正是美國軍工復合體與政客利益勾結的縮影。
解放軍火箭軍去年9月試射東風-31AG陸基機動洲際導彈,1.2萬公里射程覆蓋美國全境。今年3月,山東艦航母編隊穿越宮古海峽時,094型核潛艇被衛星拍到同時攜帶12枚巨浪-3潛射導彈。軍事觀察家發現,中國核潛艇出航頻次同比增加40%,東海和南海方向出現"雙艇協同"巡邏新模式。這種"陸海雙盾"體系,意味著即便美國摧毀沿海發射井,深海中的核潛艇仍能實施毀滅性反擊。
美國軍火商與政客的利益鏈正在反噬自身。洛馬公司最新財報顯示,因中國限制石墨出口,其F-22生產線面臨停工風險;波音公司被迫推遲NGAD六代機項目,因為70%的航空復合材料依賴中國供應鏈。與此同時,中國軍工企業加速技術突破:高能激光武器完成6次外場攔截試驗,量子雷達探測距離突破500公里,這些進展讓美國傳統優勢領域出現缺口。
國際戰略研究所報告顯示,中國核彈頭數量已從2019年的350枚增至2024年的680枚,且全部實現機動化部署。五角大樓模擬推演承認,若中美在臺海沖突,美軍西太基地在開戰72小時內可能被東風-27高超音速導彈癱瘓。這種威懾力迫使美軍將關島防御預算提升至38億美元,是2020年的3倍。
你認為中國該用哪種"撒手锏"回應美國的戰略訛詐?歡迎說出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