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家人均3888元、用大象糞便做甜品的餐廳走紅網絡。據報道稱,這家餐廳因違反食品安全法已被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馬橋市場監管所已現場核查并暫時封存相關材料,并將展開后續調查。
每晚僅開一桌12席、人均消費3888元、15道菜品不定期更新、主打還原原生態的雨林味道……噱頭不少、包裝精致,可謂吊足消費者胃口。但有財力者前往一試發現:一塊蜂蜜味的冰,一碗模擬寄生花腐臭味道的糊糊,甚至還有竹蟲、酸螞蟻和“鮮花插在象糞上”,其中這道將大象糞便消毒干燥碾碎做成的甜品更是飽受消費者和網友吐槽——簡直是“拉了一坨大的”。
經初查,該單位于2025年2月份開始正式經營,其從外地購進竹蟲、螞蟻、大象粑粑作為食品原料,制作成菜品提供給消費者食用。盡管餐廳聲稱大象糞便經過消毒干燥處理,但到底是何種程序消毒,且能否達到安全食用的標準都尚未可知。從法律角度而言,有律師表示大象糞便未被列入國家食品原料目錄,且其作為動物排泄物的屬性天然具有潛在污染風險,即使經過消毒處理,也需經法定程序認定為“食品原料”才可使用。可以說,該餐廳因違反食品安全法被立案調查,一點都不冤枉。
回顧該餐廳的一些運營細節,稱得上是近年來餐飲行業過度包裝的典型案例。從網友發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到,餐廳內部綠植環繞、水霧彌漫,顧客仿佛置身于熱帶雨林,同時多個樓層、房間都被設計成與菜品相關的不同主題。為了讓顧客用心“啃葉子”,可謂在裝修設計上下了血本。有網友感慨追求這種“體驗感”也不是不行,但人均近4000元的“門票價”,豈不是去趟云南親身體驗更有性價比?歸根結底,一家餐廳把餐飲項目做成“觀光項目”,實則是給自己披了件皇帝的新衣,借著高大上的噱頭收割消費者,給菜品量少味怪、不衛生找了一塊號稱“原生態體驗”的遮羞布。
消費者自然樂見獨特的飲食體驗與餐飲文化,但這終歸都要遵守“入口之物必須安全”的規則。一家餐廳,食品必須安全,更遑論其中有些可能都不算食品。對餐飲行業食品安全這一最基本認知都沒有,就搞創新、玩概念,包裝造勢、謀求流量,顯然是一種極為浮躁的表現。從長遠來看,企圖靠“雨林體驗”作為餐廳優勢來打出差異化,實則也是一錘子買賣,畢竟多數消費者不會想再花費將近4000元去體驗這種“新鮮感”。說到底,菜品可口、服務周到才是餐飲經營真正的吸睛實力。
餐飲行業類似的博眼球式營銷也不是沒有出現過,“手打海王檸檬茶”違反廣告法、“猛男餐廳”違反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等,此次“象糞甜品”觸犯食品安全法更是直接打破作為餐廳的底線。心思都花在如何獵奇上,最后竟連獵奇的功課都沒做好,更別提老實修煉菜品、服務本身的內功了,這樣的餐廳“涼涼”也是必然。
來源:南方都市報、N視頻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