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美國電影《小行星城》。
片名 Asteroid City (2023),別名小行星都市(港) / 小行星之城。
如果有哪位導演的作品,能夠僅憑一幀畫面就讓觀眾一眼認出,那必定是韋斯·安德森。
每一部他的電影,都像是一幅精致的畫作,畫面講究對稱、色彩鮮明,人物則常常直視鏡頭,與觀眾展開諷刺般的對話。這種獨特的風格是他十部電影中一直沿用的模板,在他的最新電影《小行星城》中,依舊保持了這種風格。
《小行星城》發生在1955年,美國西南部的一個荒涼沙漠小鎮。
這座小鎮的標志是一口巨大隕石坑,三千年前一顆小行星的墜落,留下了這個令人驚嘆的自然奇觀。如今,坑底是政府天文臺的所在地,每年都會舉行青少年觀星大會,吸引著一群年輕的天文愛好者。
電影的主線圍繞著一位剛剛喪妻的戰地攝影師奧吉。他帶著四個孩子,包括才華橫溢的兒子伍德羅和三個可愛的女兒,走進這個神秘的小鎮,參加一年一度的天文大會。奧吉的妻子突然離世,悲痛還未能消散,他便帶著孩子們前來,然而,他還沒來得及告訴他們這個沉重的消息。岳父斯坦利出現,準備將孩子們接走。
小鎮上匯聚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從好萊塢女星米奇·坎貝爾和她的女兒黛娜,到一位汽車旅館的經理、一個科學迷,再到一群軍事人員。
寧靜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一個外星人突然降臨,偷走了隕石。政府立刻宣布小鎮封鎖,所有人都被困在這里。外星人引發的混亂,讓每個人的內心也開始動蕩。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悲傷、失落與孤獨的意義。
《小行星城》的魅力在于其多層次的敘事結構。電影運用了戲中戲的方式,講述小鎮的故事,穿插劇作家康拉德·厄普創作這部戲的過程。布萊恩·克蘭斯頓以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身份擔任敘述者,擔任故事的引導者。
這種元敘事手法增加了電影的深度和趣味性,也讓我們看到了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的掙扎和困惑。
電影的視覺效果是它的特點和亮點。
在韋斯·安德森的世界里,每一幀都像是精心設計的藝術品,色彩鮮艷,又隱約帶著一股淡淡的孤獨感。
導演將標志性的復古風格與科幻元素無縫融合,打造了一個既奇異又迷人的宇宙。沙漠小鎮的色彩搭配鮮明而富有童趣,仿佛讓人走進了一場色彩斑斕的夢境。大量使用粉彩色調和對稱構圖,賦予畫面一種童話般的溫暖感,同時又不失科幻的神秘氣息。
安德森的電影一貫對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從服裝到布景,他的每一處設計都在講述一種獨特的美學。《小行星城》同樣延續了這一傳統。
片中小鎮仿佛從五十年代的明信片中走出,色彩鮮亮,帶著一絲不真實的魔幻感。小鎮的每一角落都經過精心雕琢,從汽車旅館霓虹招牌到荒涼的沙漠景色,都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幻般的世界。
安德森的電影常被批評風格重于內容。但在《小行星城》里,他似乎在嘗試打破這一局限。影片中的每個角色都擁有自己的背景故事,他們的選擇與沖突不再是單純的裝飾,而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力量。角色的復雜性賦予了電影更多的情感層次,關于悲傷、失落以及對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小行星城》是一場關于人類情感與存在意義的探索。每個角色他們或孤獨,或迷茫,或掙扎、或抗爭,最終在這片荒蕪的沙漠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奧吉在失去妻子后的深沉痛苦,米奇在明星光環下的孤獨無助,以及小鎮居民們各自的生活困境,安德森用鏡頭細膩地捕捉每一個細節。這些故事線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復雜的人性畫卷。
盡管情感有所突破,但從最終效果看來,依舊是風格重于內容。
有些角色的刻畫顯得單薄,幾乎成了背景裝飾。
比如杰夫·高布倫那位短暫出現的外星人,雖然設計精良,但缺乏情感,更像是一個炫技的噱頭。
電影的整體節奏有時過于緩慢,缺乏緊張感。安德森擅長打造充滿細節的場景,但有時候這些細節太多了,反而讓人感到疲憊。
復古科幻風格依舊,
多重敘事情感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