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立體主義,許多人會想到畢加索和布拉克,但鮮為人知的是,在他們身后還藏著一位用幾何圖形和色彩掀起革命的藝術家——奧古斯特·赫賓。他出身平凡,卻用畫筆顛覆了藝術史的軌跡,從田園詩意的印象派到棱角分明的立體主義,再到純粹抽象的幾何樂章,他的一生就像一場永不停歇的視覺實驗。
1882年,赫賓出生在法國北部小鎮基維,父親是工匠,但他從小展露藝術天賦。19歲進入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后,他早期的作品還帶著印象派的溫柔筆觸,畫田園風光、市井人物,像一首首視覺抒情詩。直到1909年,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他把工作室搬到巴黎蒙馬特高地,和畢加索、布拉克成了鄰居。這兩位立體主義“狂人”的激進理念,徹底點燃了他的創作熱情。
他拋掉了傳統透視的枷鎖,把風景、人物統統拆解成幾何碎片,再用多重視角拼貼重組。比如他的代表作《塞雷特風景》,山巒和房屋被切割成色塊與線條,像一場由幾何音符組成的視覺交響樂。他說:“藝術不是復制現實,而是創造新的秩序。”這句話成了他藝術革命的宣言。
立體主義對赫賓來說只是起點。1920年代,他逐漸剝離了畫面中的具象元素,轉而沉迷于純粹的色彩與幾何。圓形、三角形、矩形……這些最簡單的圖形在他手中變成了跳動的節奏符號,搭配高飽和度的紅、藍、黃,仿佛在畫布上敲擊出視覺的鼓點。
1931年,他做了一個更大膽的決定——聯合一群先鋒藝術家創立“抽象創作”團體。這個組織成了非具象藝術的大本營,蒙德里安、阿爾普等抽象藝術巨匠都曾參與其中。他們主張“藝術要脫離敘事,回歸形式本身”,用幾何與色彩構建新的美學語言。
更絕的是,赫賓晚年發明了一套“顏色字母表”——26個字母對應26種顏色,每個字母還配有專屬的幾何形狀。比如字母A是紅色三角形,B是藍色圓形……他想用這套密碼般的視覺符號,打破藝術與文字的界限。這種嘗試甚至比康定斯基的色彩理論更瘋狂,仿佛在說:“如果世界是一本書,我偏要用幾何來書寫!”
赫賓的作品不僅是視覺革命,更像一場跨界感官實驗。他堅信“色彩和音樂同源”,把色塊比作音符,讓對比色和互補色在畫布上碰撞出旋律。比如在《布景》中,幾何色塊像琴鍵一樣跳躍;《圓盤》系列用同心圓和放射線條模仿音浪的震顫。觀眾看他的畫時,仿佛能“聽”到色彩的節奏。
這種“繪畫的音樂性”并非偶然。赫賓晚年沉迷研究色彩心理學,甚至試圖用數學公式計算色塊的比例和位置,只為讓畫面達到“黃金分割”般的和諧。他說:“真正的藝術,是讓混亂的世界變得有序。”這句話或許能解釋,為何他的抽象作品既充滿理性秩序,又飽含詩意的律動..........
1960年赫賓去世時,他的名聲遠不及畢加索,但時間證明了他的前瞻性:
他創立的“抽象創作”團體,為20世紀非具象藝術鋪平道路,影響了包豪斯設計、極簡主義甚至數字藝術。
從宜家家居的幾何圖案,到蘋果產品的配色邏輯,都能看到赫賓美學的影子。
2019年,他的《構圖》在佳士得拍出120萬歐元高價,藝術史正在重新為他加冕.................
你的每個【點贊】和【在看】
我都當做了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