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人:孩子媽媽
孩子信息:18歲高三男孩
指導老師:馬金老師及督導團隊
概況:孩子常常感到孤獨,缺乏與家人的溝通,情緒上也有焦慮和輕度抑郁,長期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高壓教育方式使他缺乏自我認同和安全感,影響了學業和心理健康。
經過專家老師的指導,孩子逐漸恢復了自信,開始適應學校生活,家人也能夠理解和尊重孩子,親子關系得到了有效改善,孩子也重新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方向。
孩子本該在教室里為了高考全力以赴的學習,可他已經休學快一年了。
這些日子里,我和孩子爸爸的頭發都愁白了。
孩子經過專業診斷患有了中度抑郁和焦慮,他每天像是行尸走肉一樣活著;
不僅看起來一點精神氣都沒有,連話都不說。
他每天把自己關到拉著窗簾的房間,白天躺著睡覺,晚上打電腦游戲。
我始終不明白,我們給孩子的物質支持很好,從小到大他也很聽話,怎么就卡在了高三!
如今直到孩子主動回到了學校,我才終于解脫,明白了一切都不是孩子的錯,他承受了太多太多......
(以下內容為家長自述,已經家長同意)
PART.1
我是小軒(孩子媽媽)的媽媽,這些日子,看著孩子一步步走到如今這個地步,我的心一刻都不得安寧。
他在高三這個關鍵節點,被沉重的壓力徹底擊垮。
高三的學業負擔重得嚇人,每天深夜,我路過他的房間,總能看到門縫里透出的燈光,他還在書桌前埋頭苦學。
早上天還沒亮,鬧鐘一響,他又強撐著疲憊的身體起床準備去學校。
我看著心疼,可除了給他準備營養豐富的飯菜,不知還能做些什么。
我想著,只要他能專心學習,我們做好“后勤”工作就行了,卻沒想到,家庭早已成為他沉重的負擔。
我和孩子他爸,一直努力給他創造優渥的物質條件,吃穿用度從來都不吝嗇。
可在情感交流上,我們卻仿佛來自不同的世界。
孩子他爸深受爺爺奶奶影響,至今仍是個“媽寶男”,無論大事小事,都聽他爸媽的。
孩子爺爺奶奶信仰宗教,他們一心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能讓小軒受益終身,所以行事極為強勢、霸道。
記得小軒小時候,有一次學校組織繪畫比賽,他特別感興趣,滿心歡喜地準備參賽。
可爺爺奶奶卻覺得這是浪費時間,硬是逼著他去參加宗教相關的學習活動。
小軒委屈地跟他們解釋,換來的卻是嚴厲的斥責。
在長期的打壓下,小軒變得越來越膽小怯懦。
我在這個家里,一直都沒有什么話語權。
每次我嘗試跟他們探討更合理的教育方式,都會被他們以各種理由駁回。
為了能幫到小軒,我開始自學心理學,利用一切閑暇時間閱讀專業書籍,參加線上課程。
我滿心期待著能用這些知識,以溫柔的方式走進孩子的內心,給予他力量。
但小軒對我的態度卻十分復雜......
每次我試著跟他談心,他總是充滿疑慮,眼神中滿是防備。
我知道,他太害怕爺爺奶奶、爸爸和姑姑了,長久以來的高壓環境,讓他內心充滿恐懼,進而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
漸漸地,小軒變得越發封閉。
以前他還會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分享學校里的趣事,可后來,他不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朋友的邀約也一概拒絕。
有一天晚上,我起夜時路過他的房間,聽到里面傳來隱隱的啜泣聲。
我悄悄推開門,看到他蜷縮在床邊,眼神空洞,嘴里嘟囔著:
“我是不是有病啊……”
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撕裂,淚水瞬間奪眶而出。
第二天,我立刻帶著他去醫院檢查。等待診斷結果的過程中,每一秒都無比煎熬。
當醫生告知我們小軒患有中度抑郁和焦慮時,我感覺整個世界都崩塌了。
之后,我們積極配合醫生做心理疏導,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小心翼翼地陪著他,盼著他能快點好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小軒的狀態確實有了些許改善,笑容也多了一些,我剛松了一口氣,可沒過多久,他又開始變得沉默寡言,情緒反復無常。
看著孩子這樣痛苦掙扎,我卻無力改變,那種深深的挫敗感讓我幾近絕望。
實在沒辦法了,我只能四處尋求幫助,希望有人能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們這個家!
PART.2
幸好遇到了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馬金老師,在與他進行多次深度咨商后,小軒問題背后潛藏的深層次緣由才逐漸清晰地呈現在我眼前。
馬老師說:
孩子的情緒困擾,這與我們的家庭系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家庭生態中,我和孩子爸爸在無意識間對小軒寄予了過高的期待值;
一味追求他在各方面都表現卓越,卻在無意間忽視了對其內心需求的深度共情。
加之爺爺奶奶的教育模式呈現出過度管控的特征,小軒的自主性與個性化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抑制。
就像小軒想試圖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爺爺奶奶往往會即刻介入并加以阻攔,強制他遵循老一輩的既定模式。
長此以往,孩子內心積壓了大量的壓抑感與無助感,而作為家長的我們,之前竟全然沒有洞察到這一嚴峻問題。
小軒的情緒問題并非源于生理性病變,而是在長期處于缺乏理解與過度壓力的心理環境中所衍生出的適應性反應。
在家庭場域內,他難以構建起自我認同,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因此對于外界的要求自然產生了強烈的阻抗心理。
馬金老師依據小軒的具體狀況,精心擬定了一套極具實操性的指導方略。
馬老師傳授給我們家長許多極為實用的家庭教育技巧。
像是在情緒管理方面,教導我們運用情緒 ABC 理論;
引導我們理解自身情緒并非由孩子行為直接引發,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與評價;
從而幫助我們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能夠有效運用情緒暫停技巧,避免即刻做出情緒化反應。
在親子溝通層面,傳授積極傾聽技巧;
要求我們全身心投入傾聽孩子的話語,不僅聽其言語內容,更要捕捉話語背后的情感訴求,以此促進親子間的有效溝通。
在尊重孩子個性發展上,告知我們要遵循個性化教育原則;
尊重孩子獨特的興趣愛好與發展節奏,避免過度干涉。
PART.3
慢慢地,小軒有了變化。
記得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廚房收拾,孩子他爸在客廳看報紙。
小軒竟然主動從房間里走了出來,坐到我們旁邊,臉上帶著點笑意,跟我們講之前學校里同學鬧的笑話。
當時,我和他爸都愣了一下,手里的動作瞬間停住了,那一刻,時間仿佛都靜止了,我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趕緊把手里的抹布放下,孩子他爸也合上報紙,我們倆都坐得直直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小軒,認真聽他說,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字。
從那以后,小軒分享的事兒越來越多。
有一回,他皺著眉頭跟我們講,最近數學作業里有好多難題,自己怎么都做不出來,特別苦惱。
我和他爸就你一言我一語地安慰他,跟他說難題大家都會遇到,只要多花時間思考,多做練習,肯定能攻克。
我和他爸也在努力改變,以前一聽到小軒說的想法跟我們不一樣,就著急反駁,想讓他按我們的來。
上次,小軒說想換個學習方法,他覺得一直按照老師的節奏來,有些知識點掌握得不夠扎實,想自己制定一個復習計劃。
要是以前,我肯定覺得他瞎折騰,會嚴厲地批評他,讓他必須聽老師的。
可這次,我深吸一口氣,認真聽他講完,他條理清晰地分析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還拿出了一個詳細的計劃表。
我看著那個計劃表,又看看眼前認真的小軒,突然發現他真的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家里的氛圍也變了,以前總是緊繃繃的,大家說話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話說錯了惹小軒不高興。
現在每天都能聽到笑聲,我和孩子他爸也因為小軒的變化,關系更融洽了。
小軒也重新回到了校園,適應了高三緊張的生活。
看著他每天精神頭十足,遇到難題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煩躁,情緒穩定了不少,我這心里別提多踏實了。
回想起這一路的艱辛,我們為小軒操了多少心,掉了多少眼淚,和孩子他爸因為小軒的問題又吵過多少架,可看到小軒越來越好,一切都值了!
(家長為馬老師贈送錦旗)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理解和尊重,無論父母的出發點有多好,過度的控制和干預往往會適得其反;
尤其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父母必須更加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和信任,而不要以自己認知中的“最好”去要求孩子。
此外,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時,需要保持冷靜和耐心,避免情緒化反應。
通過有效的溝通和積極的情緒管理,家庭關系可以得到顯著改善,孩子也能逐漸克服心理困擾,恢復健康的心態。
點個關注,一起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