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中國社會,一種奇怪的"抗壓美學"正在流行,人們以能夠承受超長工作時間、忍受不合理待遇、適應高壓環境為榮。社交媒體上充斥著“996是福報”、“年輕人就該吃苦”的論調,仿佛承受苦難本身就是一種值得炫耀的品格。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念,正在將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推向身心崩潰的邊緣。
“中國人特別能吃苦”、“中華民族是最堅韌的民族”,這類話語我們耳熟能詳。它們被包裝成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實則是一種精神麻醉劑。這種敘事通過三個渠道被不斷強化:
首先是教育系統。從小學開始,孩子們就被灌輸“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精神,考試成績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某重點中學甚至在校訓中直接寫道:“今天不吃苦,明天就吃土”。這種教育不是在培養人才,而是在制造考試機器。
其次是職場文化。“狼性文化”在科技企業大行其道,某知名企業高管公開宣稱:“不能接受加班的人不配留在我們公司”。更可怕的是,這種壓榨被美化為“奮斗精神”,拒絕者反而會被貼上“不能吃苦”的標簽。
最后是媒體宣傳。影視作品中,那些不顧健康、犧牲家庭的工作狂往往被塑造成正面典型;新聞報道里,帶病工作、放棄休假的案例被當作模范宣傳。某電視臺甚至制作了一期名為《凌晨四點的城市》的專題片,將熬夜加班浪漫化。
這種對“抗壓能力”的病態推崇,掩蓋了幾個殘酷的社會現實:
第一,它不是美德,而是無奈。大多數人的“抗壓”并非自愿選擇,而是迫于生計。當房價是收入的幾十倍,當“35歲危機”真實存在,當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普通人除了硬扛,別無選擇。
第二,它在為制度缺陷開脫。將社會問題轉化為個人韌性考驗,是典型的責任轉嫁。996不是福報,而是勞動權益保障缺失的表現;“吃苦耐勞”不應成為企業逃避法律責任的借口。
第三,它在制造虛假優越感。通過將苦難神圣化,既得利益者成功轉移了矛盾焦點。一些企業家一邊鼓勵人們做血汗員工,一邊送其子女正在海外享受優質教育,這種雙標令人作嘔。
對“抗壓能力”的過度推崇,正在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一是,心理健康危機,中國抑郁癥患者已達9500萬,職場人群心理亞健康狀態比例超過70%。某互聯網公司年度體檢報告顯示,90后員工異常指標檢出率高達99%。
二是創新活力枯竭,長期高壓環境扼殺創造力,某研究院調查發現,在“加班文化”盛行的企業,員工創新意愿必然下降。真正的進步需要思考的空間,而非機械的勞作。
三是社會關系異化,當“搞錢”成為唯一目標,人際關系變得功利而脆弱,“能接受經常加班”是某些企業最受歡迎的員工,卻成了最不受歡迎的擇偶條件之一。
我們需要的不是“抗壓”,而是尊嚴。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以民眾能承受多少苦難為榮,而應以能避免多少不必要的苦難為傲。真正的文明進步體現在,勞動權益的切實保障,包括嚴格執行八小時工作制、完善加班補償機制、保障帶薪休假權利等。德國工人的生產效率是中國的1.5倍,但年均工作時間少400小時。
體現在社會福利的全面提升,包括可負擔的住房、優質的醫療、普惠的教育等。北歐國家的高幸福感,正是建立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上。
體現在價值觀念的多元包容,成功不應只有一種定義,人生除了拼搏,還有體驗和思考的權利。
我們應該拒絕苦難美學,找回生活尊嚴,吹噓抗壓能力,本質上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受害者對施虐者產生依賴甚至崇拜。中國人當然有韌性,但這種韌性應該用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非忍受本可避免的苦難。
下次再有人夸你“抗壓能力強”時,不妨反問: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承受這些壓力?解決壓力源頭,不比炫耀承受能力更有意義嗎?一個讓公民活得體面、有尊嚴的社會,遠比一個推崇“吃苦文化”的社會值得驕傲。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今天,我們是否仍在用“抗壓能力強”來自我欺騙?是時候打破這個幻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