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軍在東北的發展壯大,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羅榮桓元帥當年組建二線兵團的事兒。確實,東北野戰軍那百萬人馬,羅帥功勞太大了。
不過呢,在剛進入東北的時候,還有一個擴軍的高手,人家只是個軍分區司令,卻硬是拉出了好幾萬人馬,而且這些部隊的身影遍布一縱、二縱、三縱、四縱、六縱、七縱和八縱,這人也算是個人物了。
**一、曾克林的形象為啥被誤解?**
別賣關子了,這個人就是冀熱遼軍區第16分區司令員曾克林。
要說曾克林這人,在晉察冀軍區的時候,也就是個小配角,沒啥名氣。
1945年8月,咱們準備挺進東北的時候,晉察冀軍區下面有四個軍區:冀晉、冀中、冀察、冀熱遼,這四個軍區加起來有19個軍分區。那時候的曾克林,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默默無聞地待著。
曾克林率部進入東北
冀熱遼這邊啊,下頭分了六個軍分區,分別是14、15、16、17、18、19號分區。其中,16分區的司令是曾克林,他手底下有12團和18團這兩個主力團,本來是小團,現在升成大團了。另外還有四個剛從游擊隊升級過來的小團,分別是1團、47團、52團、61團,再加上一支朝鮮義勇隊。
1945年8月25號,曾克林帶著12團、18團,加上分區直屬隊和朝鮮義勇隊,一共四千多人就往東北去了。這人數得記清楚了,后面擴軍的時候可以拿來對比。
曾克林的隊伍一路往東北走,把山海關給拿下來了,然后又先進入沈陽,跟蘇聯紅軍碰上面了。后來他回到延安去匯報工作,那個特別有名的“到處都是軍火”的話,就是根據這次經歷說出來的。
這個說法有點夸張了,不過中央把它發出去之后呢,還真讓不少人信了。結果呢,山東那邊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因為聽信了這個消息,帶的武器裝備不夠,搞得挺被動的。所以啊,101(也就是林彪)和山東的一些將領對曾克林有點意見。曾克林在自己的回憶錄里也提到過,這是他被錯誤批評的一個原因。
因為這件事兒對曾克林的軍事生涯影響挺大的,特別是在挺進東北的過程里,所以我們在這里也簡單分析一下。
不應過分夸大曾克林初入東北的報告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事情的重點不在于曾克林是不是真的做了充分的調查,或者他說的話是不是有點夸張。作為一位三級軍區司令員,他的視角和提出的建議,中央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不能因為一個地位不高的人說了一些話,就特別樂觀地把他的想法直接放到國家的大戰略里去,然后不分輕重地傳達到各個軍區。
畢竟不是所有的軍區領導和基層軍官都像黃克誠那樣冷靜又有軍事眼光。
我們來看一下這份電報:
給各中央局:
我們冀東軍區的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接到命令后,帶領1500人(指進駐沈陽的人數),在日軍投降后往東北方向前進。他配合蘇聯紅軍攻打下了山海關、興城、綏中、錦州、北鎮這些城市。8月12日(實際上應該是9月5日),他們進入了沈陽,并被任命為沈陽衛戍司令。昨天,他跟著紅軍代表飛到了延安。據曾克林報告,東北的情況是這樣的:
(一)他的部隊已經發展到了兩萬多人,全是新式的武器裝備。從山海關到沈陽的各個城市都有他的部隊駐扎。他帶了四個連去沈陽,一個星期就發展成了四千人,并且改編了保安隊一萬多人。
(二)原來在東北做苦工被俘虜的八路軍士兵,有一到兩萬人,現在組成了幾支八路軍游擊隊,并且進入了長春。
(三)國民黨釋放了很多監獄里的犯人,這些人非常活躍,在各地成立了國民黨組織。
曾克林接收東北:武器滿地無人管
(四)在沈陽和別的地方,各種輕重武器和物資堆得像小山一樣,沒人看管,想拿就能拿走。曾克林已經派人看守沈陽的重要工廠和倉庫了,聽說那里有十萬多支槍,幾千門大炮,還有無數的彈藥、布料、糧食啥的,很多武器和物資都散落在老百姓手里。
(五)招兵特別容易,一喊就有幾千人來報名。而且還有很多偽軍組織的武裝力量等著改編呢。
(六)紅軍只駐扎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上,那些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沒人管,亂得很。偽政府的人有的等著交接工作,有的嚇得逃跑了,土匪就趁機冒出來了,還占了好些小城市。
中央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
第四條說武器情況時用了“據說”這個詞,這態度不太符合中央電文應有的嚴肅性。哪怕過了八十年后的今天看這段話,也會讓人誤解,以為東北是個軍事空白的地方,去了就能迅速發展。其實夸大的情況是有的,但比曾克林腦子更熱的人可不少。
二、擴兵狂魔
曾克林的第16分區部隊進入遼寧后,馬上開始招兵買馬。
八路軍在東北的閃電擴軍
曾克林后來回憶說,那會兒八路軍在東北擴軍,簡直就像做夢一樣。一大批學生、礦工,還有那些到處流浪的偽軍士兵,都爭先恐后地加入了八路軍。
曾克林和16分區的政委唐凱一起總結了擴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東北的老百姓對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一看八路軍來了,就趕緊報名參軍,想要保護好不容易得來的勝利成果。
第二點,東北是重工業基地,有不少產業工人,他們平時受的壓迫特別嚴重,覺悟也比較高,所以一聽說八路軍來打鬼子,就主動加入。
第三點嘛,就是一些被日軍抓去當苦力的八路軍戰士和群眾,在東北干活的時候,趁機組織起來,直接就能變成八路軍的主力部隊。
當然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曾克林和唐凱沒明說,那就是日本鬼子一撤走,留下幾十萬偽軍,一下子沒了靠山,成了沒娘的孩子,只能投奔八路軍。這也成了后來有些人批評曾克林“招降納叛”的理由之一。
不過呢,總的來說,東北的老百姓擺脫亡國奴的身份,加入八路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曾克林自己回憶說,在沈陽招兵的時候,老百姓的積極性特別高,報名的人都排成了長隊。甚至有個排長上個廁所的工夫,回來發現一個排的兵已經招滿了。大家聽了都覺得挺好笑的。
咱們先不管這種快速擴軍到底是好是壞,先來看看曾克林的部隊到底擴編到了什么規模。他原來帶過來兩個主力團,后來12團擴編成了12、61、62三個團,18團擴編成了64、65、66、67、68、69六個團,你說這擴編的速度夠不夠驚人?
16分區的部隊整編與擴編
好嘞,這段話要是用大白話來說的話,大概就是這樣:
一開始呢,有9個小分隊,后來重新編成了三個主力旅,分別是21、22和30旅。這可是16分區最早的核心力量啦,兩個旅加起來有2萬8千號人。
剩下的擴編情況呢,大致是這樣的:
在沈陽的鐵西區,成立了一個沈陽警備旅,這個旅的人是從4個工人大隊和一些偽滿軍里抽調來的,總共5000多人。
在遼中縣,又拉起一個團,大概有1500多人。
鞍山那邊也成立了一個警備旅,本來是晉察冀派來東北做地下工作的,后來慢慢發展到2000多人。
遼陽那兒搞了個團,是從12團的一個連擴編出來的,也有2000多人。
營口也搞了個團,是分區作戰科長李成華帶過去的一個連發展起來的,差不多1900多人。
法庫縣整了個團,有1500號人。
安東(也就是丹東)也弄了個團,有1200多人。
彰武和法庫附近又拉起一個團,大概有1800多人。
遼陽鏵子溝那邊更是厲害,一下子成立了4個團,總共有6000多人。
建昌縣還組建了一個獨立團。
四平、昌圖、康平這一片兒也搞了個團。
本溪直接整了個坦克團,坦克都有20多輛。
清原和梅河口那邊擴了4個團,組成了16分區的24旅,總共1萬4千多人。
后來呢,在四平又整了個團,在齊齊哈爾也弄了個團。
在遼陽,把48團和遼陽鏵子溝的兩個團合并,成了23旅,總人數1萬4千多人。
撫順那邊呢,把12團剩下的兵力和3個團的礦工部隊合并,組成了25旅,大約5000人。
最后,在沈陽,從3個工人大隊和一些被俘的戰士里,組成了一個沈陽保安旅。
這樣講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些?
東北抗日聯軍的炮兵部隊
朝鮮義勇隊后來發展成了李紅光支隊。
他們用繳獲的日偽炮兵裝備,成立了東北人民自治軍的第一個炮兵旅,就在本溪,有3000多人呢,裝備了野炮和榴彈炮一共72門。
在錦州還組建了一個炮兵混成旅,下設兩個炮兵團和一個步兵團,總人數達到4500人,不過山炮和野炮加起來只有24門。
總的來說,16分區擴編出來的部隊包括9個旅、7個獨立團,總人數超過7萬。
冀熱遼地區的部隊在東北擴編后總共有11萬人,其中包括12個旅和2個支隊,還有十幾個獨立團。而16分區就占了將近四分之三的人數,單從數量上看,曾克林的功勞確實很大。
那么問題來了,質量怎么樣呢?
雖然16分區的部隊人數比山東八路軍的6萬多人和新四軍3師的3.5萬多人還要多不少,但是戰斗力卻差得遠呢。
抗戰勝利前后部隊質量參差不齊
山東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三師在抗戰快結束的時候,已經開始朝著正規化的方向發展了。羅榮桓帶過來的那幾個主力師,可都是打過不少仗的老牌正規軍。每個師的人數和實力,差不多相當于后來東野的主力縱隊。后來這些師發展壯大成了主力縱隊,一個師能擴充到兩三萬人,戰斗力特別強。
至于冀熱遼軍區發展起來的部隊嘛,大家對它的評價可是五花八門。
單看人數的話,曾克林回憶說冀熱遼總共擴軍11萬人,其中16分區就擴了7萬多。但是《第四野戰軍戰史》里說,李運昌統一指揮的冀熱遼擴軍部隊只有8萬多。彭真和陳云給中央匯報的時候,說曾克林的部隊也就6萬人。
這人數之間的差別,可能就是因為有些部隊雖然掛著正規軍的名號,但實際上全是一群新兵蛋子、工人,甚至干脆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偽軍。
曾克林自己也提到,他們有一個團發展得挺快的,結果后來才發現團長居然是混進來的大壞蛋。連團長這種級別的干部都能出這種烏龍,那基層士兵的質量可想而知。
部隊質量上的問題,在1945年10月的山海關保衛戰里表現得特別明顯。
當時國軍的13軍和52軍這兩支精銳部隊在秦皇島登陸后,就開始朝山海關進攻了。
派誰去擋住這支國軍呢?彭真和林彪他們商量后,決定主要靠冀熱遼部隊,再加點山東八路軍7師的支援。讓7師的師長楊國夫和冀熱遼軍區19旅的旅長張鶴鳴一起指揮。
林總擺開五大防線阻擊廖耀湘集團
我軍參戰的人也就1萬多,可對面的國軍有6萬多,那人數差距太大了,形勢特別不利。
林總在山海關那邊設了5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程子華和黃永勝帶著冀熱遼軍區的部隊,在原地擋住往古北口、承德一線推進的華北國軍。
第二道防線,由楊國夫統一指揮山海關的6個團,正面迎擊13軍和52軍。據曾克林回憶,東總當時明確說楊國夫是正職,張鶴鳴是副職。
第三道防線,李運昌統一指揮冀熱遼在東北擴編的部隊,專門對付往錦州、葫蘆島進攻的國軍。
第四道防線,吳克華統一指揮山東5、6師的一部分兵力,防守營口方向。
第五道防線,蕭華統一指揮遼東部隊,專門打往安東進犯的敵人。
剛到東北的程世才帶著八路軍359旅和16分區部隊,在遼陽、本溪、撫順等地待命,一邊訓練一邊準備戰斗。
山海關這一仗兩邊都打得挺拼的,不過明顯山東7師更猛一些,大部分防守任務都交給了冀熱遼部隊,山東7師以營、團為單位,在13軍的大炮轟擊下,居然組織了兩次反擊。
雖然最后沒能守住,但毫無疑問,山東八路軍主力和冀熱遼骨干部隊的分工已經很明顯了。
四野擴編時為何不派新部隊上前線
說到這支部隊,其實挺有意思。那些從16分區新擴編出來的部隊,本來可以部署到山海關一線去加強防御,結果愣是沒動,一直留在遼中地區進行整訓。你說現在大戰即將來臨,這不是正需要多派點兵力嗎?怎么能讓這些部隊一邊整訓一邊當“總預備隊”呢?這背后的意思很明顯,林總對這些部隊還是有點不放心啊。
接著就來說說網上流傳很廣的關于曾克林“五次降職”的故事吧。其實,這種說法有些夸張,甚至可以說是誤解。我們不妨來看看曾克林從1945年進入東北以后,職務上的變化:
1. 他最初是冀熱遼軍區第16分區司令員,后來升任遼東軍區副司令員;
2. 后來又從遼東軍區副司令員調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接替程世才);
3. 再往后,又被降為第七縱隊副司令員;
4. 平津戰役結束后,他又從第四十四軍副軍長被降為四野戰車師師長(但保留了軍職待遇);
5. 到1949年底,戰車師師長的位置換成了空軍航空混成旅軍代表;
6. 1952年4月,他再次調整,擔任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兼第一航空師師長。之后直到1955年全軍授銜,他一直在這個職位上工作。
如果仔細分析,所謂的“五次降職”,其實并不完全準確。有些是職務調整,比如從軍區副司令員到縱隊司令員,再從縱隊司令員到副司令員,這些都是正常的崗位輪換。而且四野組建的戰車師可不是普通單位,它相當于機械化重火力部隊的雛形,意義非常重大。再加上曾克林雖然換了崗位,但他的軍職干部待遇始終保留著,所以根本談不上什么“降職”。
總結起來,所謂的“五次降職”更像是外界的一種誤讀,實際上只是職務上的正常調動罷了。
從軍代表到政委級別的跨越
從戰車師調到空軍去當混成旅的軍代表,曾克林干得也不賴啊。那時候混成旅的旅長是聶鳳智,倆人的級別差不多,聶鳳智以前可是華野九縱的司令員呢。空軍的這個航空混成旅也挺有開創性的,后來在抗美援朝的時候還擴編成了三個師。換句話說,曾克林當時差不多相當于軍里的政委了。這怎么算得上是降職呢?
曾克林的兩次任職調整
說到海航當副司令員的時候,他的職位確實比陶勇在東海艦隊當司令員的位置要低一點。在東野里面,曾克林就算不上是一線的縱隊司令員,比聶鳳智、陶勇低一檔也是正常的。
要說曾克林有降職的情況,主要就體現在那兩次:從遼東軍區副司令員調到7縱當副司令員。
遼東軍區后來變成了南滿軍區,部隊挺多也挺雜,主要是靠16分區擴出來的部隊為主。雖然說遼東軍區的副司令員級別看起來比縱隊司令員高,但這也要看具體時期和具體情況。要是后來定下來的北滿、南滿、西滿這三個大軍區,那副司令員的級別相當于兵團級。但是1946年的遼東軍區,當時也就指揮著3縱和4縱,這兩個縱隊還沒完全壯大起來呢。所以曾克林從副司令員轉任3縱司令員的時候,實際上權力反而更大了。
從3縱到7縱,本來也沒說直接給他降職。東總一開始是打算把7縱和其他幾個縱隊合并成一個兵團,讓7縱司令員鄧華當兵團司令員,然后曾克林接替他當7縱司令員。可這個兵團沒建起來,所以曾克林也只能暫時在副司令員的位置上待著了。
當然了,東總急著給韓先楚騰位置也是一個原因。畢竟3縱可是頭等主力部隊,在四保臨江戰役期間,曾克林在3縱的表現不太理想,要是韓先楚來接替他的話,曾克林應該也能接受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