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開州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機械化作業,大幅提高耕作效率,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圖為南雅鎮高標準農田里,機械收割水稻現場。(本報資料圖片)通訊員 王曉宇 攝/視覺重慶
近日,記者從在開州區舉行的2025年全市春季農業生產暨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工作會議上獲悉,去年該區糧食播種面積173.04萬畝、糧食產量58.47萬噸,分別居全市第一位、第三位。
開州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耕地十分有限,與我市其他產糧大區(縣)相比,當地溫光資源條件也比較差,糧食單產有10多公斤的差距。
在這種條件下,開州區是如何端穩“飯碗”的?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建好“口糧田”
面積達72萬畝,為糧食生產打下“耕”基
陽春三月,開州區趙家街道開竹村,3000多畝新改造的高標準農田溝相連、渠相通,蔚為壯觀。不遠處的“水稻+馬鈴薯”輪作地塊,基地負責人陳流江正領著工人,對水毀田塊進行修繕加固。
“要花好幾萬元喲!”陳流江說,這些農田是去年3月整治完工的,由于暴雨天氣,部分田坎出現垮塌。為了繼續讓高標準農田發揮旱澇保收的作用,他們必須趕在秧苗移栽前完工。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高標準農田則是耕地中的‘精華’。它有宜機宜耕、旱澇保收、穩產增產、能排能灌的特點。”開州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扈月文說。
但與此同時,部分高標準農田一直面臨因工程設計不合理導致建后不好用、管護不到位導致農田撂荒,以及設施設備閑置等問題。
如何解決高標準農田怎么建、誰來用、如何管等問題?開州創新探索實施“集體+企業+農戶”三方協同管理模式。
以去年開竹村實施的3000多畝高標準農田為例,首先是采取“以用定建”模式,即先找到流轉業主再確定農田建設數量;其次是邀請業主參與農田建設與工程質量監管;最后是施工方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供村集體用于農田的后期管護。
“根據種糧需求,我們對設計圖紙進行調整,新裝了幾十根進水管,避免高溫干旱可能導致的糧食減產。”陳流江說,相比一般田土,眼前這些高標準農田每畝能增產10%,還能節約300多元成本。
得益于這套農田建管模式,截至目前,開州累計建成“口糧田”72萬畝,其中覆蓋糧食主產區和大中型灌區60萬畝,耕地地力提升0.5個等級以上,示范區畝均節水25%、減少農藥用量15%,為糧食生產打下“耕”基。
做強“農業芯”
糧油作物良種推廣50萬畝以上,覆蓋率超95%
一粒良種能有多大的能量?能給種植戶帶來什么樣的效益?
嘗到“縉云薯11號”新品種甜頭的開州竹溪鎮大坪村種糧大戶劉小平,用行動給出了回答——今年他流轉來的400多畝土地全部種上了“縉云薯11號”。
春馬鈴薯一般在5月初收獲。2023年底,為調整種植結構,在市薯類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指導下,當地首次引進早熟馬鈴薯品種“縉云薯11號”,并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地區進行示范種植,劉小平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農戶。
“沒想到新品種馬鈴薯增產增收的效果這么好。”他說,它有上市早、薯形好、產量高、口感好等特點。
和傳統的“米拉”等春馬鈴薯品種相比,“縉云薯11號”畝產在1800公斤以上,實現了產量翻番,且表皮光滑、商品率高,產地價最高達到2元/斤,更重要的是能提前一個多月收獲,解決了“馬鈴薯+玉米+大豆”輪作的茬口問題。
曾幾何時,當地還因為馬鈴薯良種資源匱乏,產業發展嚴重受限。
開州馬鈴薯種植面積有37萬畝,種植核心區域分布在關面、滿月等北部鄉鎮,在帶動當地群眾增收上效果明顯。但由于缺少良種資源,村民只能花高價錢到外地購買種薯,種源不可控不說,質量也參差不齊。
為了繁育、推廣良種,2023年,當地在滿月鎮馬營村新建了一座占地200多畝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
“結合市級財政推進種業振興資金‘發展能力提升項目’,我們計劃用兩年多時間,繁育700噸的馬鈴薯良種。同時培育2—3個馬鈴薯新品種和50萬粒原原種,屆時其畝產將有30%以上的提升。”扈月文說。
今年,當地還與重慶中一種業簽訂協議,計劃通過為期3年的科技攻關,建成全國南方玉米制種高地。
如今,通過做強“農業芯”,開州糧油作物良種推廣面積累計達50萬畝以上,優質良種覆蓋率超過95%,其中,引進推廣的“希森3號”脫毒馬鈴薯良種百畝示范平均畝產2896公斤;“慶油8號”“晶油1號”油菜含油率在50%以上,同比增效10%。
下一步,開州區將加大新品種的引進及培育,進一步發揮良種在帶動糧食增產增收上的潛力。
著力提單產
“良技”助力,重點糧食作物平均單產增加12公斤
開州地處山區、庫區,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說,如何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實現糧食的穩產增產?
“必須向單產要效益!”開州區農服中心糧油站站長王開周說。
2023年起,當地將糧食生產的重心轉向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簡單地講,就是通過建設高產示范片,開展增密提單產示范等重大技術集成和重點科技攻關,提升主要糧油作物的單產水平。
玉米是開州第二大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常年在34.5萬畝左右,但由于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玉米單產普遍較低。
為解決這一問題,去年,當地利用“玉米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示范縣”契機,邀請市農科院、市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的專家,前來開展技術培訓和高產高效攻關示范。
2021年,湖北籍種糧大戶張西偉來到開州區臨江鎮新壩村,與合伙人一起,流轉了600多畝地開展“玉米+蘿卜”輪作。由于種植全靠經驗,玉米畝產量低得可憐。
去年,其中400畝地被納入玉米凈作全程機械化輕簡高質高效栽培示范后,玉米單產有了大幅提升:平均畝產達734.8公斤,比過去增產46.1%,其中典型田塊單產更是達809公斤。
王開周告訴記者,通過創建百畝攻關片、千畝萬畝示范片,玉米套作多點平均畝產突破500公斤,同比增加140公斤;玉米凈作多點示范平均畝產超600公斤,比上一年增加240公斤。
見增產明顯,當地迅速梳理經驗,形成了一套“玉米全程機械化輕簡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大面積推廣運用。
“良技”帶來的增產效果不止于此。當地實施的“中稻+再生稻”千畝示范兩季合計平均畝產1117.51公斤,三次創世界同緯度千畝連片示范高產紀錄。同時,實施的貢米穩香保優技術被列為全市引領性技術,高油油菜輕簡高效栽培、鮮食甘薯二季接茬栽培均刷新我市高產紀錄。
如今,通過開展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開州重點糧食作物平均單產增加12公斤,其中水稻平均單產提高到483公斤,玉米提高到363公斤,大豆提高到74公斤。(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趙偉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