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發表震撼性聲明,直指北約體系正在"掏空美國國庫"。這位以"美國優先"著稱的第47任總統宣稱,美國在承擔歐洲防務支出的同時承受著1.9萬億美元貿易逆差,這種"雙重剝削"已使國家財政瀕臨崩潰邊緣。
特朗普將北約框架下的防務支出形容為"史上最糟糕的交易":美國承擔北約70%的直接軍事開支,卻要忍受歐盟對美商品設置的貿易壁壘。他援引五角大樓數據稱,僅2024年美國在歐洲的駐軍成本就高達1200億美元,相當于每個美國家庭補貼歐洲安全支出1800美元。更令其憤怒的是,32個北約成員國中仍有9國未達到2%的GDP軍費基準,而德國作為歐洲經濟引擎,軍費占比長期徘徊在1.4%左右。
這種失衡催生了特朗普的"5%軍費新政"——要求歐洲盟友在2026年前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5%,否則將啟動《北約憲章》第13條退出程序。據布魯塞爾智庫統計,若該標準實施,歐盟每年需額外增加防務支出約3800億歐元,相當于意大利全年財政收入的1.5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愛麗舍宮閉門會議上直言:"這已不是聯盟要求,而是經濟勒索。"
軍事要價的同步,是特朗普政府對185國發起的關稅閃電戰。4月7日生效的"對等關稅"清單中,歐盟汽車面臨25%懲罰性關稅,德國大眾集團當即下調全年利潤預期23%。歐盟委員會的反制措施同樣凌厲:針對美國農產品、煙草和奢侈品征收的25%報復性關稅,精準打擊共和黨票倉州的支柱產業。這場貿易核戰背后,隱藏著1948年PPS-23文件揭示的霸權密碼——當美國手握全球50%財富卻僅占6.3%人口時,維系不平等體系必然需要"軍事+經濟"的雙重鉗制。
喬姆斯基在《世界秩序的秘密》中解剖的"美國困境"正在應驗:隨著歐洲尋求戰略自主,美國既無法放棄北約的軍事控制權,又難以承受單極霸權的成本。這種矛盾在俄烏沖突中暴露無遺——美國610億美元援烏法案導致聯邦政府停擺,而德國卻通過北溪管道爆炸案,實現了對俄能源依賴的"硬脫鉤"。特朗普的幕僚私下承認:"我們花400億美元武裝烏克蘭,結果讓德國企業賺走了300億能源轉型紅利。"
當特朗普引用"美國民眾比媒體更清醒"時,歐盟議會正通過《數字主權法案》,要求谷歌、Meta等美企將歐洲用戶數據存儲在當地。這種"去美國化"浪潮甚至蔓延至軍事領域:法德聯合研發的"未來空戰系統"(FCAS)明確排除美國軍工企業參與,而"歐洲軍"倡議已吸引23國簽署聯合防衛協議。
當前局勢與1947年馬歇爾計劃前夕驚人相似——當時美國以130億美元(相當于今日1500億美元)重建歐洲,換來的是美元霸權與北約東擴。如今特朗普的"算總賬"策略,實則是要迫使歐洲在"繳納保護費"與"戰略自立"間做出抉擇。正如德國前外長菲舍爾警告:"當美國不再假裝仁慈的霸權者時,歐洲必須停止扮演天真的附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