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中國農業大學國家保護性耕作研究院與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聯合主辦的2025年全國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暨現場演示會在通遼舉行。來自各省區農機主管部門的負責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相關企業的代表,以及內蒙古各盟市、旗縣農機管理部門的同志,共390余人參加活動。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實地觀摩了通遼市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現場操作及先進機具展示,直觀感受了這一技術在提升耕地質量、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方面的顯著成效。會議還安排了多場學術報告與經驗分享環節,對《保護性耕作中的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進行深度剖析,對《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應用典型案例介紹》予以生動展示,并且不同領域的代表就保護性耕作成果、推廣服務等方面進行了經驗交流,為耕地的高質量保護與高效利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諸多建設性意見與策略。
近年來,通遼市全力推進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探索出了“秸稈全量覆蓋+條耕免耕播種+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創新推廣“寬窄行交替種植”“深松淺翻耦合”等12項關鍵技術,“玉米秸稈全覆蓋條耕免耕”模式入選2024年國家黑土地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推廣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播種機、智能監測終端等先進裝備1.2萬臺套,帶動全市農牧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61%。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表示,保護性耕作作為近20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的一項新興農業技術,在內蒙古地區發展勢頭迅猛,實施面積已突破2800萬畝。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內蒙古今年及“十五五”期間保護性耕作的大規模推廣提供了重要指引,更是對全國范圍內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普及、推廣應用,以及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 (記者 鮑慶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