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天津寧河區苗莊鎮小捷道沽村的大田里一片繁忙景象。頻頻深入田間的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技術人員觀察到,施用了稀土肥料的西紅柿幼苗葉片舒展、色澤濃綠,與普通肥料養殖的作物相比,株高平均增加10%,展現出強勁的生命活力。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與合作企業共同申請開發的65畝稀土肥料試驗田迎來新氣象。
據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常務副院長李璐介紹,他們通過長期研究發現,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生理調節機制,能夠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可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根系擴展和須根形成,增強根系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并且可促進莖葉生長,刺激細胞分裂和伸長,使植株更健壯,提升葉綠素含量,為光合作用創造有利條件。
今年春播時節,科研團隊與合作企業技術人員共同走進田間,將調配好的稀土肥料施用于作物幼苗,經過一番培育,得到了旺盛的生命證明。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稀土醫療研發中心主任張春霞表示,此次大田實驗是“稀土+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一個重要節點。除西紅柿等經濟作物外,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將持續開發稀土肥料在糧食作物上的應用,重點攻關水稻、玉米等,針對華北地區土壤特性優化肥料配方,實現化肥的減量增效,將稀土元素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色肥料”。
據了解,包鋼集團在“稀土+農業”領域素有深耕,多年前稀土肥料應用于煙臺蘋果的培育,收到良好效果;依靠包鋼稀土農業課題支撐,包頭市全巴圖村鹽堿地土壤得以改良,當年每畝收獲水稻約400斤;包頭市打圪壩村草莓種植頗有名氣,正是有了稀土肥料的加持,草莓又大又紅又甜。此次,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的實踐讓“稀土+農業”的重大作用又一次得到證明。
李璐表示,未來包頭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將深化技術攻關,讓稀土肥料成為助力農民增產增收的“科技新肥”,推動稀土與生態農業深度融合,書寫我國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稀土篇章”。 (記者 蔡冬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