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CEO緊急警告:特朗普關稅戰引發囤貨潮,70%的中國貨源會是致命弱點嗎?中國賣家集體“棄美投歐”?揭開亞馬遜萬億帝國背后中國供應鏈大規模撤離的真相;美國小商家哭訴被關稅逼入絕境:我們賣的秋千竟然比從中國進貨的價格貴一倍!
“現在囤貨的美國人,比‘黑色星期五’搶購折扣商品的人還要瘋狂!”亞馬遜CEO安迪·賈西在CNBC直播時皺著眉頭說道。在他身后的監控大屏幕上,美國各州的商品流量數據正在劇烈波動——由華盛頓挑起的這場關稅風暴,正在引發一場全球供應鏈的連鎖反應。
中國賣家的“巧妙脫身”: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轉戰 “美國市場?我們早就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它上面了。”深圳跨境電商協會副會長李明浩翻看著手機里的訂單記錄說道:自4月以來,他的公司對墨西哥的智能家居設備出口量猛增300%,德國站點的客單價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是提高了45%。
這與Jungle Scout的調研數據相吻合——中國賣家在亞馬遜的占比已經超過50%,但他們的全球布局早已突破北美范圍。在義烏跨境電商產業園,工人們正在給發往中東的包裹貼上“齋月特供”的標簽;東莞的一家玩具廠剛剛簽下了巴西世界杯150萬件吉祥物的訂單。“特朗普加征104%的關稅?那我們就給歐洲客戶讓利5%,反正利潤空間還是比美國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賣家坦率地說。
美國小企業的“艱難處境”:難以恢復的制造業,難以算清的關稅賬 愛達荷州的商人凱西·埃姆斯看著海關賬單,雙手不停地顫抖:原本4707美元的關稅,一下子漲到了19萬美元。他公司生產的兒童感統秋千,中國工廠的報價僅為39美元/套,而美國供應商的報價竟然高達79美元——比他的終端零售價還貴10美元。
這種“價格倒掛”的現象并非個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的研究表明,美國中小企業在五金、玩具、紡織品這三個領域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超過80%。“我們嘗試過在越南建廠,結果人工效率只有中國的60%,產品的良品率還大幅下降了40%。”加州燈具商瑪麗娜的遭遇,暴露了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的問題。
消費者端的“囤貨恐慌”:中產階級節衣縮食,窮人多方比價 在洛杉磯的沃爾瑪超市里,55歲的巴里奧把第20瓶橄欖油放進購物車。“在中國商品漲價之前,我得儲備夠兩年用的量!”他的這種焦慮反映了很多美國民眾的心態——CNBC的調查顯示,73%的家庭正在削減非必要開支,轉而囤積食品、洗護用品等中國制造的常用消費品。
更精明的消費者已經開始“曲線購物”。德州的主婦莎拉通過亞馬遜墨西哥站下單購買中國產的空氣炸鍋,加上運費后仍然比從美國直郵便宜28%;邁阿密的大學生群體掀起了“拼單采購潮”,50人團購義烏手機殼的到岸成本一下子降低了47%。這種“跨國比價”的行為,使得亞馬遜的全球物流網絡意外地成為了“避稅通道”。
亞馬遜的“兩難境地”:既要安撫白宮,又要保住萬億帝國 “我們正在重新談判3000份采購合同。”賈西的這一表態,顯示出亞馬遜艱難的平衡之舉。雖然其自營商品可以通過戰略性囤貨來緩解沖擊,但是占平臺交易額60%的第三方賣家一旦大規模撤離,將會直接動搖其商業根基。
這場危機或許早有征兆。2024年亞馬遜賣家報告顯示,中國商家為平臺貢獻了71%的SKU創新,從可降解手機膜到智能貓砂盆,這些“小而美”的爆款產品正是吸引中產階級消費者的關鍵。如果失去中國供應鏈的快速響應能力,亞馬遜的“無限貨架”優勢可能就會消失。
當華盛頓的政客揮舞著關稅大棒時,紐約街頭的快遞員正在為激增的包裹加班加點;在中國工廠機器的轟鳴聲中,發往印尼的集裝箱正在替換原本貼好的英文標簽。全球化或許會發生變化,但絕不會倒退——正如賈西在直播結尾時感嘆的那樣:“消費者永遠會選擇性價比高的商品,這是任何關稅都無法改變的市場規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