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翰林學士 方孝孺)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初八。
燕王朱棣的大軍抵達了龍潭,這個地方距離當時明朝的都城南京,只有三十公里。
大臣們慌了,朝廷慌了,建文帝朱允炆更是慌的不行,因為皇帝知道,戰爭打到這個局面,南京城恐怕是守不住了。
朱允炆開始失眠,吃飯也不香了,覺也睡不好了,他在大殿里溜達來溜達去,最后還是找到了他最信任的大臣方孝孺,問他接下來應該怎么辦?
方孝孺說慌什么,南京城里還有二十萬兵馬,我們固守待援就行了,就算事情有變,對我們不利,那您作為皇帝,為社稷而死,也是應該的。
事實上朱棣沒有給朱允炆固守,號令天下兵馬勤王的機會,有兩點原因,第一點是,太祖高皇帝給朱允炆留下的大明王朝,其實上是一個三維的家天下專制政權,這三個維度就是皇帝,藩王和外戚。
皇帝通過權力來控制藩王和外戚,但是也通過血緣關系和親情來穩固與藩王外戚的關系,理論上這是一個堅固的鐵三角,但實際上這個三角很快就崩塌了。
因為朱允炆削藩的方式方法不對也好,因為燕王朱棣就是天生野心家,注定了要和侄子有這么一仗也好,反正朱允炆無法制約如寧王燕王那樣的強藩,而在朱棣起兵之后,他更是慢慢的失去了外戚集團乃至于官僚階級的支持。
那我們看起來,靖難之役好像是朱允炆的中央朝廷和朱棣的藩軍之間的戰爭,但其實,在戰爭過程中,明朝的勛貴,功臣,外戚,甚至于文官,邊將,他們紛紛以不同的形式參戰,投入了不同的陣營。
所以,靖難之役本質上,是集團和集團的較量,是人力資源爭奪戰。
(靖難之役)
南京朝廷潰敗如此,朱棣已經馬上就兵臨城下了,整個大明天下,州府縣鄉,還能有多少人再為你朱允炆策馬前驅呢?
何況,朱允炆還是一個特別不擅長用人的君王。
據此來說,方孝孺說要固守待援,根本就不現實,因為已經不可能再有援軍了。
第二點,就是朱棣也不會給朱允炆固守的時間,燕軍六月初八到龍潭,六月十三就攻破南京了。
這后面的事情自然就是江山易主,朱棣為這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再之后就是永樂大典,六下西洋,五征漠北等等,那是屬于成功者的敘事,人們往往被吸引住,而忽略了失敗者的下場。
是啊,失敗者朱允炆呢?雖然他已經不再重要,但是有必要搞清楚他后來怎么樣了。
然而這個問題,說實在話,實在不是很好搞清楚。
我們先說《明史》里的記載,是這樣的:
-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說朱棣攻破南京城的時候,皇宮里燃起了一場大火,場面很混亂,誰也不知道,也沒注意朱允炆上哪兒去了,后來還是朱棣派宦官在大火中找到了朱允炆的尸體。
《明實錄》的記載,是這樣的:
- 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呆耶!
這一段補上了朱棣見到朱允炆尸體的反應,朱棣一看小侄子竟然想不開選擇了自焚而死,急得直哭,一邊哭還一邊說,哎呀,你好傻啊。
(明成祖 朱棣)
記錄的還是很具體,很聲情并茂,但是實際上,這里邊有一個BUG,那就是如果按照這種說法,朱允炆是自焚而死的,那么我們知道,自焚而死之后,那肯定尸體就面目全非了,非常難以辨認身體特征,當時死于火燒的大臣吶,宦官宮女啊,那是很多的,朱棣怎么就能確定,自己找到的尸體,就是朱允炆呢?
分析到這一步,我們可以做出一個推論,那就是《明史》《明實錄》里提到的朱允炆的尸體,有可能不是朱允炆的尸體,當然我們還要假定朱允炆的確已經在當時自焚而死,那么朱棣攻進南京城之后,由于火勢太猛,尸體太多,以當時的技術手段根本就無法確定諸多尸體中哪具才是朱允炆,所以朱棣只好隨便找了具尸體,謊稱這就是朱允炆。
反正在朱棣看來,既然朱允炆真的已經死了,那么到底哪具才是朱允炆,那就不重要了,都一樣。
可是如果這個觀點成立的話,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既然朱棣找到的尸體并非朱允炆,那就說明其實朱棣也無法確定朱允炆到底死沒死呢?
您別說,還真有這個可能。
要知道,目前現有的史料中,幾乎沒有一條記載特別的過硬,特別的有可信度,可以說明朱允炆當時已死,反而,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會發現朱允炆生存并逃亡的概率相當之大。
朱棣攻打南京城不是奇襲,不是突然發兵,從駐扎龍潭到攻打內外城,其中隔了整整五天,那他就不是陳叔寶那種“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的情況,他擁有反應能力,反應機會,他完全有時間逃走。
時間有了,那么接下來就是逃跑能力。
提到逃跑能力,我們就不得不聊到一本玄書,奇書,神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皇明祖訓》。
這本書,作者是朱元璋,作者給這本書起了一個更加通俗易通的名字,那就是——《大明皇帝工作指南》。
這本書,不是文學作品,不是太祖寫著玩的,而是朱元璋窮盡畢生智慧編撰出的一套帝王教學實操,專門給他子孫后代中擔任皇帝的人看的。
電視劇里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大臣如果要變法,要改革,那通常就有另外一個大臣站出來反對說“祖宗成法不可違背”,《皇明祖訓》就是這一類的祖宗成法。
(《皇明祖訓》 第一頁)
這本書寫的,那真是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皇帝該怎么治理國家,皇帝怎么處理外交關系,皇帝如何遵行禮儀制度,皇帝如何用人,甚至于皇帝幾點起床,幾點睡覺,每頓吃什么,朱元璋都制定了相應的標準。
高皇帝煞費苦心,還在書中對未來皇帝們的安保工作做出了很多的批示:
皇帝接見皇親國戚也好,接見大臣也好,無論關系多么親密,你多么信任他,你身邊都必須有侍衛在場,而且你不能離侍衛太遠,這樣他們才能保護住你。
皇帝睡覺的地方,你的寢殿,你要時常備好武器,盔甲,防身用具,時刻提防危險來到。
宮里各處的通道,你要熟記,各類地形,你要明了,而且你還要在宮里飼養一些上好的馬匹,拴在宮門各處,為的就是緊急情況下,收拾東西,騎馬你就能走。
最后,朱元璋還語重心長的留下了最后的囑托,說你啊,你做皇帝,你應該早點起床,晚點再睡,酒呢要少喝,飯要按時吃,但是午后不能吃的太飽了。
到晚上睡覺的時候,你不能睡的太死,沒事聽一聽外面的動靜,實在不行就走出殿外看看,你可以夜觀天象,做到心中有數。
我們知道祖制這個東西,它的影響力是有的,但是一般是呈現出遞減狀態的,前幾代皇帝可能還奉為圣經,還嚴絲合縫的執行,但是越到后邊的皇帝,就越不當回事兒了。
朱允炆是二代皇帝,而且和他爺爺關系還特別的好,祖孫感情很深,所以至少在朱允炆接班執政的時候,朱允炆的工作作息,生活習慣,一定是按照《皇明祖訓》來的。
那也就是說,朱允炆的安保工作做的很好,要兵器有兵器,要馬匹有馬匹,要警覺性有警覺性,他爺爺教給他的這一套堪稱可以救命的緊急避險術,朱允炆都沒撂下,他全會。
最關鍵的是,當時的南京皇宮,是有密道地道的。
江蘇有個明史學家叫做季士家,這是人大畢業的專家,在文物和考古方面也是大師,季老先生曾經回憶說:
在1978年,南京太平門內,有一個機械廠,這個機械廠當時搞擴建,要在原址上蓋一個新樓,動工的時候竟然在地下挖出了一條地道,地道一頭可以直達南京皇宮的內城核心區域,而另外一頭則可以連接城外,至于最終會抵達哪里,沒有考證過,因為當時直接就把這個地道給封死了。
太平門,在南京皇宮的北邊,距離皇宮大概三公里左右,而出了太平門再往北走,馬上就是玄武湖。
那玄武湖連通長江,到了長江上,還不是海闊天高任我游么?
(假設出的建文逃跑路線)
甚至說,這樣的遺跡不止一處,在南京的清涼山,也就是南京城的西外門那一片,05年的時候,有個考古愛好者就發現了一個可以直通城內的涵洞。
這種涵洞,在當時主要是用于排水,但是不是雨季,或者沒水可排的時候,就完全等于是一個可以供人秘密通行的旱洞。
總結來說一句話,能跑的道路,太多了,而且都是極為隱秘,難以被發現的。
我們很難說,具有逃跑時間,逃跑能力的朱允炆,會在當年那個最后時刻一頭栽到熊熊烈火中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而不是利用各種天然優勢,逃出城去,再做打算。
只是,他當時的生或死,對歷史研究者來說或許很重要,但對他本人來說,甚至對朱棣,對時人來說,都已經不重要了。
意氣風發的朱棣,當年要的不是一具燒焦的尸體,而是讓一個舊時代徹底灰飛煙滅的象征。
當城頭變幻王旗的那一刻,即代表朱允炆為君四年的統治全面崩潰,更意味著他政治生命的結束。
即便朱允炆活了下來,他自己也會意識到,一切已經結束了,game over了。
那些不斷被后人發現的密道,涵洞,地道,它們在地底沉睡了千百年,那里有人們最想要獲悉的古人的秘密,更是歷史留給朱允炆的暗門。
當朱允炆走過這道暗門的時候,他的神秘下落,他的消失變得比他的死亡,他的自焚更具有政治美學價值——
成全了永樂大帝的法統,也給后人留下了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
我們經常聽人說的一句話是,歷史往往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這話也許不錯,可是真相,它不會消失,而一直會在權力的縫隙中若隱若現...
而若隱若現的朱允炆下落之謎,也一定會有揭開的,那一天。
參考資料:
《明史·恭閔帝本紀》、《皇明史竊·卷三》、《明太祖實錄·卷九》
葉官謀.建文惠帝題詩廣西仙巖洞考論.蘭臺世界,2012
龍軍 ,禹愛華.明建文帝曾避難永州?.光明日報,2015
楊艷秋,李肖含.朱徐常郭婚姻集團與“靖難之役”.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