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調(diào)時,總有些食材注定是“龍?zhí)住苯巧幢惚缓魜砗热ィ舶夙樓щS,不求掌勺兒的“寵拔”,默默為菜式增香提鮮。我想到了紫蘇。
滬上飲饌雖兼容并包,卻難見紫蘇葉的蹤影,好像與此間的食膳格不相入,僅見日料店用來配搭刺身。我喜用紫蘇與魚生一并咀嚼,別有滋味。但多數(shù)人嫌“余食贅行”而從不入腹。
后來探味才知,紫蘇的飲食版圖遠(yuǎn)比想象的廣闊。如:南國經(jīng)常用來燉煮湯骨,北國習(xí)慣將其腌制泡菜,毗鄰的蘇浙一帶居然也很多見。有次在臨安的農(nóng)家樂,見鄉(xiāng)廚做紅燒鯽魚時,在籬笆下掐一撮新鮮紫蘇作為香料投入鍋里,不僅把土腥壓制得服服帖帖,還可催化出鮮鱗的靈魂醇香。
從此彌補(bǔ)了“一物不知”,勾起我對紫蘇入膳的濃釃。
作為萬能香料的紫蘇,新鮮時濃郁撲鼻,會激發(fā)人們的食欲;脫水制成干貨,同樣奉獻(xiàn)出標(biāo)志性的氣味,并帶來誘人的色澤。它咸甜皆宜,既可烹做鮮咸的菜肴,又可調(diào)制沁香的甜品。
吃法上,安常習(xí)故。綠葉紫蘇最好搭配刺身,假如誤用紫顏色的紫蘇,殊香會掩蓋魚生的本味;而東北產(chǎn)的大葉紫蘇,足有巴掌大,味道寡淡,很適合卷包大塊烤肉,再夾幾瓣蒜子,嚼起來層次感滿滿;江南煸炒螺螄,常常加入干紫蘇葉,香味勝于“蔥姜蒜”。
紫蘇,比香菜來得淡雅、比生姜來得柔和、比檸檬來得溫順、比大蒜來得內(nèi)斂,總之它很折中。在烹鮮擊肥時,紫蘇不會張揚(yáng)與高調(diào),一定讓食者舉白之后,齒頰泛出微微的余韻。
這種小葉子發(fā)源于我國,兩千年前已列鼎而食,后傳入日本、韓國、印度等地,為一年生草本,還能提煉食用以外的紫蘇醛,但也含不少草酸,算“白璧微瑕”吧。
雖名叫紫蘇,但它不全是紫色,有的兩面全綠,有的正面綠反面紫,或是兩面全是紫色。紫蘇自古藥食同源,李藥圣筆下有:“紫蘇嫩時采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
紫蘇古時被稱為“荏苒”,就是光陰荏苒中的那兩個字。
如今生活匆匆,人們無暇感慨荏苒光陰,或許唯有在筵席間,嗅一嗅特別的香氣;盡管是暫時的,卻讓人余味無窮,拳拳在念。紫蘇不忮不求,可在村野、田埂、墻角,哪怕陋巷中的水泥縫都可生長。我尤其欣賞它抱樸含真的性格。人生當(dāng)如紫蘇,咽苦吐甘,芬芳自能沾衣留香。
原標(biāo)題:《晨讀 | 謝震霖:紫蘇絮說》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史佳林
來源:作者:謝震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