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步行蟲總科—大花蚤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鞘翅目
多食亞目
扁蟲下目
擬步行蟲總科〈擬步甲總科〉
大花蚤科
大花蚤科(學名:Ripiphoridae)是鞘翅目下的一科,英文俗名為“wedge-shaped beetles”,指稱其體態為楔形。大花蚤科是鞘翅目里特別的成員,他們通常是過變態(英語:Hypermetamorphosis)擬寄生性昆蟲,這點和芫菁科相同。大花蚤科的寄主隨不同的亞科而異但宿主通常是蜜蜂或胡蜂,但有些則會選擇蜚蠊和甲蟲當作宿主。
1.分類學
本科傳統上分類為 6 個亞科,然而近年鞘翅學者們普遍引用 Falin 在 2003 年未正式出版的博士論文中的五個亞科及其屬級分類系統。在親緣譜系方面,有些人認為其與芫菁科接近,有些則認為是花蚤科(英語:Mordellidae)的近親,分子系統發育研究則偏向支持本類群與花蚤科的近緣,并闡明大花蚤在擬步總科的基群位置。
2.古生物學
已知的大花蚤化石物種相當稀少,多數為新生代的琥珀化石紀錄,中生代的化石紀錄包含了在中白堊紀的法國琥珀發現的 Paleoripiphorus deploegi 、Macrosiagon ebboi ,在下白堊紀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的 Cretaceoripidius burmiticus 和 Flabellotoma heidiae ,以及疑似 Paleoripiphorus deploegi 的物種。
目前本科已知最古老的化石紀錄則是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媧皇始源大花蚤,可追溯至約1.65 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從其形態學和古昆蟲學研究,研究人員推測本種可能已建立與朽木棲甲蟲的寄生關系。
3.形態
體長4-15mm;與花蚤科Mordellidae相似,都有駝背狀和流線狀體形,但本科甲蟲的雄性觸角櫛狀、扇狀或鋸狀,雌性觸角鋸齒狀、腹部頂端和后足脛節末端之前缺尖刺、雌蟲有時退化為幼蟲形,這些特征可與花蚤科區別。體光滑、背彎;頭明顯,前胸背板大;體是一般黑和橘黃;被毛稀少是本科昆蟲主要特征。頭大,近于垂直,靜止時先端向前足基部彎曲,表面有刻紋和皺紋;觸角通常11節,著生在復眼前方或上方;雌、雄蟲不同形狀,稀見有些雌蟲10節者。上唇突出或小,端部弓形;下唇須1-3節。眼中等至大型,側緣具小顆粒。前胸背板大,明顯向前變窄,寬于鞘翅基部,有時后方減弱;缺側緣隆起或縫;側板大;前胸腹板很小,前足基節窩大,后方開放,匯合。中胸腹板短至長。后胸腹板大。足較瘦長;缺基轉節;前足基節大,圓錐形,相互連接;中足基節窩橫闊,通常分離;后足基節橫形,左、右相接;轉節小,三角形;腿節正常,較瘦;脛節有大端距;跗節5-5-4式,較瘦,爪叉狀,櫛狀或簡單。小盾片常常被遮蓋。鞘翅完整,缺條紋;后翅寬大。腹部有5個可見腹板,末節不變尖,各節短寬。
4.生物學
本科昆蟲大多棲息在蜂巢內,是膜翅目,主要是胡蜂、地花蜂、土蜂和臀溝胡蜂等科幼蟲的寄生性天敵,所以大多數是無益的。蠊花蚤屬Ripidius Thunberg, 1806幼蟲多寄生于蜚蠊目害蟲而有益,如櫛角蠊花蚤R. pectinocornis Thunberg寄生于德國蜚蠊Blattella germanica Linnaeus體內。
5.生態學
以膜翅目昆蟲為宿主的物種通常會將卵產在花上。初生的幼蟲會立即變成活動力強的闖蚴(planidium)以等待宿主的造訪,宿主蜜蜂造訪時,闖蚴會附著在蜜蜂身上并隨著它回到巢中,接著在巢中離開蜜蜂并尋找一個被宿主幼蟲占據的育幼室,闖蚴隨即進入宿主幼蟲的軀體,改變自己的外皮和形狀并保持休眠狀態,宿主幼蟲化蛹后他們蘇醒并開始進食,吃掉整個宿主的蛹,接著完成變態的過程并從宿主的巢中離開并交配、產卵。
6.分類及分布
世界已知約450種,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
7.媧皇始源大花蚤
媧皇始源大花蚤(學名:Archaeoripiphorus nuwa)為鞘翅目大花蚤科當中一個已滅絕的物種。本種化石發現自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九龍山組,中侏羅世,約1.65億年前)。
(1)發現過程
2016年,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學生蕭昀于廣州中山大學交換期間,與中山大學、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發現了一種大花蚤科(Ripiphoridae)甲蟲的化石新種,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古老的化石紀錄,產于約為1.65億年前中侏?世的內蒙古森林。本件化石的年代早于過去依照分子序列推估大花蚤科的起源時間,將該科的歷史向前推進至侏羅紀中期。后來研究團隊將該種依照中國神話的創世女神女媧命名,稱為媧皇始源大花蚤。
(2)形態
根據蕭昀等人分析的標本,本種屬于小型甲蟲,體型修長,長約15.5毫米,體寬5.0毫米,鞘翅長10.0毫米。全身身體光滑,表面被覆短毛。頭長2.0毫米,表面有稀疏點刻。眼睛橢圓,眼緣輕微凹陷。額楯縫(Frontoclypeal suture)不明顯。頭楯上緣輕微彎曲。上唇大致成方形,邊緣圓弧。小顎須(maxillary palpomere)斧狀。觸角11節,長3.4毫米。
前胸近三角形,略窄于最寬體幅,于鞘翅基部相接處稍微縮窄。前胸背板長3.5毫米,寬4.0毫米,表面有密集點刻。前緣平直截形,后緣三葉形。鞘翅長約為寬度的兩倍,表面具有密集點刻。足修長,爪式略成梳狀,脛節頂端稍寬,脛上無棘刺。中足及后足的跗節與脛節約略等長,后足的跗節略短于脛節。前足及中足皆為5個跗節,后足僅有4個跗節。
(3)系統分類學
本種在形態上類似Pelecotominae 和 Ptilophorinae 兩個亞科,擁有完整覆蓋腹部的翅鞘。然而本種足脛節末端簡單,不若此兩亞科成員有叢簇或成列脛刺,此外也互有一些特征無法吻合這兩個亞科。由于無法輕易的進行亞科的歸類,因此暫列為亞科地位未定位。
(4)古生物學
媧皇始源大花蚤的模式標本采集自內蒙古道虎溝村的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約原生于1.65億年前中侏?世的森林,本種非常近似Pelecotominae 和 Ptilophorinae 兩個亞科成員,由于已知 Pelecotominae 的成員會寄生木棲的甲蟲類群幼蟲,從外型的相似性,以及九龍山組也出土不少幼生期朽木棲的甲蟲類群的化石物種,因此推測本種可能已建立與朽木棲甲蟲的寄生關系。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